拔罐拔到昏迷?告诉你怎样科学拔罐!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李凤
2017-04-22 16:50
摘要

如果本来就是气血虚弱的人,“血不荣筋”而导致的关节不利、肌肉酸痛,或气血不足而疲累乏力,是十分不适宜拔罐的,而且拔罐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近期,深圳湿热的天气,让不少市民都感到身体不适,据了解,全市各大医院湿热病症的患者出现明显增长。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的中医拔罐祛湿技术受到了市民的青睐。然而,由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理疗馆、美容院、私人诊所等机构中医拔罐技术良莠不齐,这常见的“拔火罐”也拔出了不少问题和危险。

近日,有新闻报道,一名女子花8800元拔罐27次昏迷住院,背上烧出两排“黑洞”,让人触目惊心。拔罐到底有没有危险?拔罐要注意什么?怎样才是科学拔罐?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宝安中医院(集团)治未病中心陈柏书博士,解答这一很多市民关注的养生常识问题。

拔罐确实可以祛湿

陈柏书介绍,拔罐疗法是我国最古老的治疗疾病方法之一,古代典籍多称“角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和养生方法之一。发展到今天,拔罐的神器从最早的角罐、陶罐、竹罐变成了今天的很多不同材质的罐,目前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和抽气罐。

这些常见罐各有特点。竹罐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经济适用,轻巧不易摔碎,纤维有吸收药汁的功能,多用于水罐和药罐;缺点:不透明,易干裂,吸力不足,边缘不够圆滑,走罐困难。玻璃罐优点:质硬透明,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等情况,吸附力大,可作多种手法,特别是闪罐、走罐和刺络拔罐,透明圆滑,医护最爱;缺点:容易破碎,传热快。抽气罐优点:罐体透明,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时间,可随意调节吸附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便于携带;缺点:无温,热刺激,不能闪罐和走罐,易老化变形漏气。

拔罐真的可以去湿气吗?陈柏书指出,可以祛湿,但还不只是祛湿的功效。“拔罐可以祛除邪气,湿邪只是邪气的一种,除了湿邪,还可以祛风、寒、热、毒、瘀等。概括而言,拔罐一是可以抵抗外邪、保卫机体;二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三是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不过,不同的罐法达到的效果不一样。风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闪罐法,寒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留罐法,气血瘀滞、脏腑病证者多用循经走罐法。拔罐也需要做到辩证施罐,选择合适的罐具、罐法、经穴、经穴配伍等治疗方法。

气血虚弱的人不宜拔罐

“拔罐会伤阳气”、“拔多了会气虚”,对于拔罐民间有很多说法。对此,陈柏书指出,拔罐作为一种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疗法也有补泻,实证多选泻法(密排法、吸拔力大、逆经走罐等为泻法),虚证多选补法(疏排法、吸拔力小、顺经走罐等为补法)。拔罐能补,但拔多了虚,分分钟让你没朋友,像此前新闻中那名女子连续9天、每天3次、每次40分钟的高强度拔罐就是一个拔罐拔到虚脱的血的教训。

能不能拔罐,首先要辨别体质的虚实,拔罐一般来说适合体质较强的人,通过调整局部气血而使其运行通畅。如果本来就是气血虚弱的人,“血不荣筋”而导致的关节不利、肌肉酸痛,或气血不足而疲累乏力,是十分不适宜拔罐的,而且拔罐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亚健康状态、机体功能失调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躯体及内脏疾病的各类人群,如风湿痹痛等关节炎、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正确拔罐要注意啥?

一是要注意时间,一般留罐不超过15分钟。时间太长局部容易出现许多小水泡;

二是拔罐后因为汗孔开腠理松,不宜立即洗澡,也不宜吹风受凉;

三是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建议一个星期拔一次,等罐印消之后再拔第二次。但留罐时间切不可过长。

四是拔罐也有禁忌症: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者不宜拔罐;全身高度浮肿者不宜拔罐;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处,或癌肿恶瘤部位、皮肤丧失弹性者不宜拔罐;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和瘢痕部位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见习编辑 王行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李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