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抗元屯兵在紫金
王阳明:创设和平县,发展阳明心学
南粤王赵佗:入主龙川,扎下岭南文化之根
连平颜氏三代:公生明,廉生威
如上所示,您看到的,史上这些顶顶有名的大人物,他们要么抗敌保国,要么自创一派心学,要么开疆拓土立威天下,要么立下“公生明,廉生威”这样的训示,千古传颂。没错,他们都从河源“出发”!值此春日盎然,且让我们翻山涉水,细细聆听迄今仍回荡在山水间的英雄之声。
目前,河源市精心组织落实中央、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努力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强化岭南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树立起了本地发展的文化自信。
文天祥南粤抗元,彰显岭南文化之忠诚
河源市紫金县南岭镇是文天祥宋末抗元最后屯兵之处,他在此驻军四个月。他的好友邹(三点水加凤),在抗元战斗中亦殉难于此。此地仍留有大忠庙、碧云寺等纪念性建筑。
不仅如此,文天祥与河源有着极深的渊源。
其时,文天祥抗元探母经过原河源县,他与早先流落此地的谢元、李文吉为同科进士,路经河源时,文天祥就住在谢、李两家,他的两个女儿因生病而留在谢家照顾,死后谢元殡葬了她们。今连平县三角镇有文天祥二女墓。明朝时,河源县县令主持修墓立碑,并在河源县城建起了文天祥庙。谢氏祠堂亦祀文天祥及二女灵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英雄气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明末清初之际,私淑文天祥的邑人钟丁先,亦不惜捐输家业聚兵抗清,当地至今每年举办纪念钟丁先的活动。文天祥为状元,钟丁先为解元,两位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在河源大地上统一为对国家的忠诚。
目前,河源市已组织对文天祥与河源人地之种种关系进行挖掘,写作并出版了《文天祥在河源》一书,从而使盖世英雄光耀岭南。
和平创县:“阳明心学”的摇篮
说起“阳明心学”,时人莫不肃然起敬,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明朝一哥”、“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正是在剿匪求治、创设和平县的过程中,发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样的感慨?毫不夸张地说,王阳明和他的“阳明心学”,正是岭南文化的良知。
河源市和平县,这个位于粤赣交界处的县,弘治末开始,即成为广东、江西、福建三省动乱渊薮。闹事“乱民”曾活捉河源县主簿,俘虏南安府经历,绑架龙南县县官,杀死信丰千户所千户,被朝廷称为“匪寇”的首领池仲容自称金龙霸王,手下自称元帅、总兵、都督、将军者甚多,是三省“山贼”中最难对付的。
王阳明清除福建、江西“土匪”后,先发安民告示分化,再诱杀动乱头领,最后发兵捣毁老巢,终于平定了让朝廷头疼几代的赣闽粤边民乱,随即,他分别奏请朝廷在动乱核心地区设立县治,和平县由此而设立。
王阳明平定民乱过程中,从赣州出发前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感叹,他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主导,向朝廷提出“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的制度性要求。包括设立县治施行教化的做法,这些都在他完成创立“阳明心学”过程中意义重大。
王阳明至今备受和平人景仰,当地的王阳明博物馆,是著名的景点,与此同时,河源市组织人力对王阳明创设和平县及这一过程对他“心学”思想创立的深刻影响进行探讨,并阐发“阳明心学”在社会改造、心性重塑方面对于现代社会思想建设的积极意义,写作并出版《阳明境界》后,又通过研讨会和党校课程等形式,使“良知”思想在干部群众中广泛传播。
“公生明,廉生威” 传自河源连平颜氏三代
“公生明,廉生威”。在《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反腐剧大热的今天,大家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想必是很透彻了。当小编意识到这句话还是河源人传的时,再次禁不住对河源人肃然起敬了。
河源市连平县清朝时有著名官宦颜氏三代,他们一代代传承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公廉”为核心内容的官箴。一代颜希深在泰安知府任上发现、学习、刻碑,二代颜检在浙江巡抚任上刻碑并传子,三代颜伯焘在陕西延榆绥道台任上托人刻碑。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能见到的那块著名的官箴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段话,短短36个字,微言大义,句句警策,字字药石,大义凛然,又不失敦厚,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悲天悯人的救世品格和人道情怀。既是经院哲学彻悟出的真知灼见,也是官场实践中公职人员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将36字掰开揉碎,进行逻辑整理,就会发现这段话至少揭示了为官者必须面对的十对关系。
河源市正组织对颜氏三代传承的这段官箴进行深入研究,就箴言最早出自何人之口,如何流变形成,谁人使其广传远播,西安碑如何来历等问题,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他们还借此进一步系统整理了自春秋战国至清代,作为我国传统吏治思想核心内容的公廉思想的精华,构建了公廉学说的基本框架。《公廉定律》的出版和传播,带动了展览、戏剧等形式的廉洁教育活动的开展。
“南越王”赵佗 扎下岭南文化之根
河源市龙川县为广东四大古县之一,始皇末赵佗从任嚣平南粤,嚣为南海尉,佗任龙川令。秦二世时,赵佗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万五千人为士卒衣补。六年后,任嚣病,召赵佗行南海尉事。嚣死,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遣陆贾至粤,佗称臣奉贡。高后时又自称制,文帝复令贾谕之,通汉如故。赵佗治粤,“和辑百越”,与当地土著和睦相处,维护民族团结,自称“蛮夷大长老”;赵佗为王,接受汉帝敕谕,去号称臣,维护国家统一。赵佗为岭南文化种下了和谐包容的根基。
龙川县老县城改称佗城镇,赵佗亲手开凿的越王井水至今甘洌,当地人崇祀赵佗的越王庙古树森森。河源市组织人力对存于县志中的汉文帝《赐赵佗书》、赵佗《上文帝书》及其他优秀诗文进行点校注释,阐发了岭南文化善政雅治的正大气象。
河源市就这样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去攻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积累,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文化气场,从而树立起了发展的文化自信。
见习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