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比利时的哀愁》:在烂漫色彩中挥洒不羁少年情怀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5-05 11:12
摘要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路易斯本是一个爱幻想的敏感少年,然而战争与纳粹统治的现实迫使他直面巨变的周遭世界:亲人邻里疏离,投机分子狂热;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漫入世态人情。路易斯观察这些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种种情欲与死亡的试炼面前,他能否获得最终的救赎?

《纽约时报》书评称,《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道德和诗意方面极具深度、内容极为充实丰富的长篇小说 ……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就像普鲁斯特一样出色。

作者雨果 • 克劳斯(1929-2008),比利时国宝级作家,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曾获多项文学奖项,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半自传体小说《比利时的哀愁》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库切评价其为"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雨果 • 克劳斯去世后,比利时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雨果 • 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讥诮的微妙,在《比利时的哀愁》中真实还原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波形图。无论是意识流的奔涌之势,天马行空的意象挥洒,还是烂漫的奇幻色彩,都让小说始终弥漫着不羁的少年情怀。

正如译者李双志所说,这部小说呈现的既不是一个在战争洗礼中成就英勇自我的英雄形象,也不是愤世嫉俗而与家庭、社会决裂的叛逆行迹,而是时代的跌宕起伏与个人的迷惘骚动之间的交叠复合。这里并没有向上的进步或向下的幻灭的线性叙事,而是如小说后半部的行文格式,沿时间轴线串联起的零散碎片拼合成斑驳迷离的个人兼家国往事。这个初经世事的少年固然在时代洪流中起伏,却没有被裹挟摇落而丧失自我,反而跳脱出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的执念,以倔强的目光凝视,以鲜活的肉身感知比利时的这一个小角落的人情波折、世态变迁。这个主观的视角,连同其中嘲讽与自嘲的格调,是小说作者用心经营之处,也正是这部小说格外迷人之处。

文中大部分情节都是从路易斯这个主角的视角来记述的,时局的发展、家人的离合、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动都是透过他听到的对话、他读到的信、他的见闻经历和他的想象传达至读者。以孩童的视角来观察周围世界,用他的直率无邪来反衬成人社会的伪善与堕落,这是世界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创作手法。与二战相关的文学中,有 199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 • 格拉斯的《铁皮鼓》。德国文学评论界也将《比利时的哀愁》与《铁皮鼓》相提并论。

《比利时的哀愁》

[ 比利时 ] 雨果 • 克劳斯 著

李双志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