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海域发生赤潮 暂未见鱼类死亡现象

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2020-05-03 18:17
摘要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5月3日报告,深圳市深圳湾海域发生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5月3日报告,深圳市深圳湾海域发生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


现场观测赤潮海域海水呈浅红褐色,连续片状分布在深圳湾内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积为6平方千米,未见鱼类死亡现象。


赤潮发生区域的监测结果表明:赤潮优势种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密度平均为6.7×106个/升,亚优势种中肋骨条藻的细胞密度平均为2.2×106个/升,均为无毒赤潮;海水pH值为8.63,溶解氧较高,为12.72mg/L;海水温度和盐度均无异常,分别为26.61℃和17.69。

未来几天,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将继续对该海域进行跟踪监测。

图片来源:市民报料

读特新闻+

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暴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江河、湖泊中出现类似的现象,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

赤潮并不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颜色,赤潮只是各种颜色潮的总称。

过于丰富的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缺氧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铁、锰等微量元素和某些有机化合物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诱因。

由于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愈益频繁,海湾和沿岸海域更为突出。赤潮是海洋污染的信号,赤潮期河,鱼、虾、蟹、贝类大量死亡,对水产资源破坏很大,严重的还会因形成沉积物而影响海港建设。防止赤潮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止营养物质污染,特别要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