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去关山月美术馆看潘汶汛笔下的“侠隐”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4-18 08:54
摘要

在作品里,潘汶汛更注重画面的完整性,画面的构成与设色,随心舒卷,人物与树石等等构建了万物有灵的独特世界;

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董捷策划的“侠隐——潘汶汛作品展 ”17日在关山月美术馆A/B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潘汶汛最新创作的侠隐系列、白鹤系列以及近三年内的重要作品系列,共计四十余件。

潘汶汛于1976年出生,现工作与生活在杭州。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就读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

潘汶汛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国画训练,积累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作为当代70后青年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年纪轻轻的潘汶汛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砥砺向前,并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近年来,潘汶汛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线展览中,是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水墨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从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深思的角度,引领了关于当代中国水墨转型的新思考。她认为设色不仅仅是随类赋彩,更多的是画面笔法构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创作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她明晰的个人艺术语言与绘画风格。

距2012年在上海美术馆做了个展五年后,潘汶汛来到深圳呈现她的最新个展。潘汶汛作品以水墨设色为主。墨韵通透与笔法灵动的基础上,不着痕迹地加上工笔渲染技法,来调整画面中虚实氤氲气息。强调中国画的东方造型感觉,在古代雕塑与古绘画中吸收所长,并结合用笔的重要性,进行创作实践。在设色上从古代传统中吸收,根据中国画颜料的特殊性,注重并完善设色的调性及设色里用笔意义。

潘汶汛表示,她的创作是为了更好的呈现生机。谈及此次展览的名称,她告诉记者,所谓“侠”指的是笔墨之间蕴含的侠气情怀;“隐”则是万物之间的灵性。“对我而言,有趣的不是发现某个象形或形状,而是渐渐感悟万物变幻的随机生机与磅礴。从小我都是不善言语,沉默中观察这些延展龟裂纹路与浸润霉化变化不仅是我童年最重要的记忆,似乎更贯穿于至今的艺术道路中。童年经验无声无息地深深地扎入我后来的艺术创作。”

潘汶汛说,最喜欢唐以前匠人的天真烂漫气,很多营养都来自于考古资料,所以,无论她画什么,都多了一份沉静与隽永的气息。在她所钟爱的壁画和造像里,有些东西随着时间弥散了,也有些东西则永远迷人。

潘汛汶画画的方式也独具一格,最开始不是造型中最为精准的那种方式,而是墨块,再自然地用笔墨让形体长成。她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真诚,真的是心手合一。你的画和你自己,是一个东西。”

在展出的作品中,一组小孩肖像格外引人注目,纯真灵动,笔墨里满含温情。在作品里,潘汶汛更注重画面的完整性,画面的构成与设色,随心舒卷,人物与树石等等构建了万物有灵的独特世界;另一组白鹤系列,由几组画幅组成,每幅画中的仙鹤形态各异,或静或动,或浓或淡,带给观众清新脱俗的质感,也赋予了她的作品的当代性。评论家贾方舟就曾评价潘汶汛的作品“简淡幽雅,笔痕墨迹中弥散着一股远离世俗风尘的清气”。

艺术评论家朱小钧认为,潘汶汛的画氤氲、恬静、朴素的气息迎面而来。她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如何使用水墨语言,传递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魏晋风骨的轻逸安宁,婴童的天真无邪。潘汶汛经历了“搜尽奇峰”和“废纸三千”的笔墨行进,演进到今天这种从容不迫的绘画态度:她对于笔的运行,墨的渲染,都有其特定的节奏;而对传统的理解和体认,则潜移默化地进入笔墨的节奏之中,“没骨”和“留白”技法的熟练使用,使画面呈现出舒缓、从容的态度和气质。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4月23日。

见习编辑 Lisa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