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雪龙2”号船队顺利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顺利完成,随队回国的还有深圳学者、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傅磊。受疫情影响,傅磊的科考之旅延长了两个月。回国后,他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了他在南极科考的故事。
乘“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飞往南极
傅磊是南方科技大学首位受邀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冰雷达,并参与了中国极地中心冰雷达部分数据的处理工作,因此受邀参与了第36次南极科考。
去年11月,傅磊和队友们从霍巴特搭乘澳大利亚南极局的航班到达凯西站,再乘坐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他们戏称,这是第一次体验“不用买机票的航班”。科考队员们基于雪鹰601航空综合科考平台,在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Amery冰架等重点区域开展航空地球物理调查。此外,他们还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开展地面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面GPR(地质雷达)、大地电磁测量及背景噪声地震学观测。
傅磊表示,在南极进行科考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固定翼飞机队,如果碰到恶劣天气只能等待。有一次,相关仪器放在防风帐篷中,暴风雪突然来袭。为了保障仪器的安全,站区领导派出两辆重型车辆为其遮风挡雪。非常幸运,考察队最终顺利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
一开始,傅磊也做好准备迎接艰苦的科考与生活环境,但是当他到达中山站之后才发现,中山站的基础设施相当完备,后勤保障非常扎实。“这都归功于国家对南极科考的重视和历次南极科考前辈们的艰苦付出。”
受疫情影响科考行程延长了两个月
傅磊介绍,此次科考也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比较特殊的一次,“雪龙”号“雪龙2”号“双龙探极”,其中,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是首赴南极,圆满完成任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等考察站自1月下旬开始实施封闭管理,加强疫情防控,保障队员的安全。不过这并未影响队员们执行任务。傅磊告诉记者,此次科考中最大的收获是首次利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完成了两条测线近2个月的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观测,为深入开展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虽然工作任务没有受到影响,没想到,回国的旅程却受疫情影响而延长了两个月。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4日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局航班返回,受疫情影响无法通过这一路线返航,只能改为乘“雪龙”号以及“雪龙2”号回国。“这次科考时间从原定的86天变成159天,最后终于踏上祖国的陆地,心情激动可想而知。”傅磊说。回国后,入境队员都核验了健康申明卡、开展体温检测、进行流调排查以及样本核酸检测。
傅磊说,在南极期间和归国旅程中,得知国内疫情,大家都鼓励湖北籍队友,相信祖国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返程途中,科学家们在船上还自发组织了“雪龙2西北太平洋”首次非官方学术交流会。来自10余家单位的13位队员参加了这个非常特殊的海上学术交流会。会议持续了4天,涵盖海冰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震观测、水下重力测量、西风带浮标等在内的12个报告。
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是我国南极科考的主旋律。傅磊介绍,南极科考的首要目的是认识南极。据科学家估计,如果南极冰盖融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50多米,认识南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此外,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非常少。此次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工作对于研究冰盖快速变化、查明地质构造,以及勘探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