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诗宗、中国民俗学之父、古文字大家……13位“广东先生“展近代广东学人风采
读特记者 李明
2020-04-30 23:17

岭南诗宗、中国民俗学之父、古文字大家……他们缘何被誉为“广东先生”?4月30日,“广东先生:近代广东学人风采”开幕式举行,展览从出生于广东的近代学人中遴选出13位学者,涉及历史学、文学、教育学、博物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回顾他们的师长懿范,品读他们的道德文章,弘扬岭南文化,凝聚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主办方表示,这13位广东籍的先生不仅承继绝学、吸纳新知、融汇中西,更因人格修为和道德文章至今仍是楷模,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文化底色,值得大力弘扬。

“广东先生”包括:梁启超、黄节、陈垣、邹鲁、杜国庠、容庚、冼玉清、 商承祚、 陈序经、钟敬文、 张荫麟、梁方仲。

晚清思想启蒙运动领军人物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史学革命等等,在文学、史学、政治学等领域,上引领时代风气,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梁启超回国后,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学术与教育上。

讲解员介绍,展品《清代学术概论》的背后有件趣事。梁启超有个学生叫蒋百里,是著名的军事家,文化修养也很高,1921年,蒋百里写了本书《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给他写序。梁启超越写越兴奋,一发不可收。序太长竟成了一本书,就是《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又反过来请蒋百里作序,成为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著名诗人黄节,在诗歌、诗学方面成就卓著。黄节一生,忧国忧民,清朝末年,他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创办报刊,如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黄节还热心参与兴办新学,如广州南武学校就是他参与创办的,是现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南武中学的前身,南武二字是广东省城最古老的名称。他还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担任教师,就是后来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也是现在广东省鲁迅纪念馆的所在地。

在宗教学、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成绩非凡的陈垣,连续担任了46年的大学校长,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学家,教育家。1951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举办国宴时,毛泽东曾介绍他说: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陈垣在史学研究上成就非常高,尤其是宗教史方面,他几乎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展览上看到的一本1923年的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4号,刊出了陈垣的一篇文章,《元西域人华化考》,曾引起学术界的震动,蔡元培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邹鲁一生追随孙中山革命,但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在教育上的贡献。邹鲁先后两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对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岑仲勉的前半生,先后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海关、财政、税务等部门工作,后来才专心从事史学研究工作,虽是半路出家,但一出家便成家,成为史学名家。展品《佛游天竺记考释》,是岑仲勉业务时间写出来的,1934年出版,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

杜国庠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在日本留学时,他受到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马克思主义治学的道路。回国之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分析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古文字大家容庚于1922年北上游学,带着《金文编》的手稿求见罗振玉。罗振玉著名的金石学家、甲骨四堂之一。容庚受到罗振玉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中学毕业的容庚,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容庚进入燕京大学,并编辑《燕京学报》。

岭南才女冼玉清,著名的文献学家、诗人、博物学家。她喜爱文史,1918年转学到岭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升入岭南大学国文系,大学毕业后留在岭南大学任教,并担任岭南大学博物馆馆长25年,直至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后,又在中山大学任教。退休后,任广东文史馆副馆长。冼玉清一生未婚,她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以学术为业,终生不婚,她说自己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毕生致力于广东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商承祚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藏家,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到东南大学任教,讲授甲骨文字,是大学里开设甲骨文字课的第一人。他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被称为“商体”,现在中山大学校园里还有很多他题写的匾额。

陈序经在美国读博士回来后在岭南大学任教,1932年写了一本书《中国文化的出路》,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只能是全盘西化。后来,他在石牌中山大学礼堂发表演说,内容也是主张全盘西化,这引起了文化界的大论战。展品中有岭南大学青年会将他有关文章汇编成的《全盘西化言论集》。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师范毕业后,在家乡的小学当老师,偶尔读到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刊物《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非常激动,马上在家乡着手搜集民歌、民谣、各种传说故事等,参与到新兴的民间文学浪潮中,并且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学术志向。

张荫麟是英年早逝的史学天才,37岁去世,生前仅出版一部著作《中国史纲》,却在史学界独树一帜,备受赞誉。18岁,写了篇文章,发表在《学衡》杂志上,质疑梁启超关于老子事迹的考证,梁启超看到了,不但不生气,而且非常赏识他,称赞他有“做学者的资格”。

梁方仲是社会经济史的奠基者。其主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是中国第一份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刊物,1936年,他在刊物上发表《一条鞭法》,成为他的代表作,广受好评。

主办方指出,近代广东有成就的学者有很多,该展览主要从文史哲领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学者13人,难免挂一漏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大多著作等身,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为后人指引了方向。用这个展览来纪念他们,希望观众能够领略学术大师们的风采,对近代广东文化与学术的进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