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艺术家丘挺畅谈中国水墨的当代性和国际化:思古之情 求新之念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9-13 09:59

丘挺作品《与谁同坐》 绢本水墨 2021年

艺术造诣深厚,一直在绘画之路上砥砺前行的当代著名艺术家丘挺是从深圳走出来的艺术家。此次第五次参加“艺术深圳”,支持家乡的艺术事业。在第九届“艺术深圳”的特别策展单元,由他策展的展览“游心——当代水墨画邀请展”呈现了沈勤、王天德、王绍强、秋麦、孙晓枫、丘挺、蒋再鸣、伊瑞8位活跃于国内外当代画坛的艺术家,立足水墨本体,并以更加国际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水墨艺术在当下的生成形态。此外,今年50岁的丘挺前不久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个展“延月梳风”备受关注,反响热烈。围绕如何理解中国水墨的当代性和国际化以及个人创作,日前,记者独家采访了丘挺。

执着于水墨艺术当代性

在会展中心6号馆,“游心——当代水墨画邀请展”虽然展厅面积不大却布置精雅,支撑起这场艺博会的学术气场和前沿视野。实验气质的水墨、不同媒材的运用、风格多元的探索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丘挺解读展览的主题“游心”时表示,中国水墨画的观看表现是目之所游而情脉不断,由游目而游心。心源之内化由外而内,心与物化,不滞于物,艺术家由此而观物游心,自能“活泼泼”而不拘泥。

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性转化一直是丘挺思考的命题。在丘挺看来,此次邀请的8位艺术家拥有开阔的视野,在创作的媒材上也各有选择,形式多样,在水墨精神上均注重对东方诗性精神的关照与体悟,在传统水墨的当代性转化有持续探索。他希望将中国水墨的当下性、前沿性和学术性的最新探索带到“艺术深圳”这一重要的艺博会平台。

为了更好呈现这种探讨,丘挺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方面也有所考量。除了有来自中国的6位艺术家之外,还有2位外国艺术家,来自布拉格的艺术家伊瑞,从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入手,用水墨来表达中国城市剧变中常被忽略的“角落”之物,探讨眼中“景观”的现代性问题。来自美国的秋麦,以摄影的粗粒胶片触碰、深入中国山水精神的观看方式。中外艺术家对水墨的当代性有着不同的呈现,进一步打开观者的视野。

探寻艺术“真”价值

丘挺坚持“守正·创新”的演进路径,这与他“思古之情,求新之念”的个人情感相互叠合。此次展出的丘挺作品让人感觉如梦似幻。或从真景的文史时空生发出某种遥远的、梦境般的精神对话与追忆;或直写胸中意象,垒造杳无定型的精神之碑。谈及个人创作,丘挺表示,近期的作品尤为追求意象性的“境”和“域”的幽玄、绵远。

杳冥幽微的意境、梦境与化境一直是丘挺追求所在,这也是东方美学的根性所在。丘挺一直坚持通过绘画超越现实,进入山水造化,进入人物俱化的天地道境之中。丘挺说:“山水精神是要面对天地造化的,它使自然与人相化相忘。放在今天来说,它可以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天地、与宇宙的关系,它的核心是超越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观者进入到这种超越当中”。

丘挺集传统性和当代性于一身,集文人化的修养性情和艺术表现力于一身。在“对话”中寻找传统的开放边界,似乎成为丘挺在创作中时常发生的现象。这使他和很多传统出身的画家不同:在骄傲于传统的同时,包容现代,追求有东方意蕴的新意。他将传统的程式纳为己用,也将现代的气质融入传统,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他对传统的敬畏与继承,对绘画的细腻精微,对沉静雄浑的反复琢磨。在时代的纷扰之下,丘挺希望从胸怀内在的澄净出发,开放却不随波逐流地探寻“真”的价值。

此次展出作品《华严泷》正是对丘挺艺术美学的演绎。华严瀑布位于日本栃木县,从700米高处流下形成瀑布主要部分,高99米。丘挺精准抓住华严瀑布的气质,仅保留了华严瀑布的主体部分,撇掉了自然中其周遭林木。倾泻而下的瀑布水花四溅,观者无不为其气势震撼,如临现场。丘挺的瀑布的留白中强化从天而降的汹涌水势,带着强烈的现代构成感,强调黑白冲突的开合构成,细节处的积墨与皴擦,却仍然具有一种金石意味的笔墨质地。

在传统美学里发酵和转化

不久前,丘挺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延月梳风”,展览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不仅展出丘挺近年来在大尺幅创作、不同材料和形式的尝试,也呈现出他在传统的根脉上拓展出的新的山水境界。画展的展陈与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空间进行了精彩的呼应,尤其是最近创作的《与谁同坐》系列作品,愈发纯净玄远,他坦言,这次展览也是自己过去艺术探索的总结、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正如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言:“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观众在丘挺的作品能感受到他对艺术、诗歌乃至音乐的造诣。作为一位成长于当代的艺术家,始终追索东方传统美学精神与山水精神的当代转化的艺术家,丘挺一直笔耕不辍,上下求索。在他看来,中国水墨艺术的国际化方法多样。在精神指向上,有当代性的考量,但根性是立足在东方精神之上。艺术家要学会在传统的美学里发酵和转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对丘挺而言是一辈子的事。五十岁对艺术家而言,恰恰充满无限可能。面对未来,他表示,会继续遵循内心感受,对绘画语言的纯度、表现的梦幻性以及多重材料的水墨、水墨装置的探索。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