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工匠”助推“智创高地”建设
读特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邬云
2020-04-29 16:19

【核心提示】

昨日,宝安为2020年度劳模创新工作室、宝安工匠创新工作室授牌。张文武等5人获授“宝安劳模创新工作室”,邵鹏睿等5人获授“宝安工匠创新工作室”。

始终坚定坚守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宝安,近年来沉淀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如何让他们脱颖而出?据了解,去年宝安评选出20名“宝安工匠”,其中包括5名“宝安大工匠”。他们从宝安的企业、工厂的生产线、实验室走了出来,有掌握高超激光焊接技艺的邓时累、有从事传统模具制造的“模具大师傅”陆志强,也有从事显示封装技术前沿研发设计的邵鹏睿、工艺工程专家梁勇军等。他们是宝安产业发展不为人知的“脊梁”,引领宝安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人才优势。

昨日,宝安为2020年度劳模创新工作室、宝安工匠创新工作室授牌。

在昨日的授牌仪式上,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说,去年开始的“宝安工匠”评选,宝安在全国率先制定出了一套严谨、客观、公正、符合宝安实际的工匠指标评价体系,认定出来的工匠是行业的佼佼者。姚任指出,每个劳模、工匠都是一个标杆、一粒种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上述指标评价体系,是宝安区总工会落实区委的要求,牵头为宝安产业工人量身定做的一套认定指标体系。据悉,该指标体系在全国属于首创,获得了广东省总工会2019年度工会工作创新奖一等奖。宝安区开展工匠的评价认定,目的是给予工匠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提升全区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助力宝安“智创高地”建设,让宝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竞争中引领优势。

1. 弘扬工匠精神带动宝安转型升级

在激光焊中,中厚板单道激光焊是一道世界级技术难题,此类焊接“要么不透、一透就漏”。但是这个难题被“宝安大工匠”邓时累给攻克了,并且在国内形成技术优势和独占。

邓时累2008年入职位于宝安福海街道的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从事激光焊接一线工作12年,获得了13项专利。他在焊接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源于对技术的不断坚守。在“宝安工匠”的名单上,和邓时累类似的是,不少“宝安工匠”在生产线上默默坚持工作10年以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宝安工匠”的评选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学习的标杆。

“宝安工匠”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宝安重视制造业及其人才队伍建设。身为产业大区、制造业大区,宝安有270万产业工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宝安区,大多数是国内外行业冠军、单项冠军。“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对于宝安区,还是辖区企业发展,唯有关注270万产业工人的发展,从他们当中挑出领军人物,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才能持续推动宝安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9年1月23日,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在宝安区六届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提升全区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育一批“宝安工匠”。宝安区区长郭子平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培养选拔一批“宝安工匠”。同时,宝安区委2019年1号文件《宝安区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宝发〔2019〕1号)也要求弘扬工匠精神,每年评选认定一批工匠。同年,宝安区专门成立2019年宝安区“宝安工匠”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相关工作。

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宝安区经济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20名“宝安工匠”是一个开始,当前宝安正在建设“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未来大批“宝安工匠”产生,将为宝安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推动宝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宝安区的做法,获得“宝安大工匠”称号的邵鹏睿认为,挖掘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崇尚的工匠精神和品格,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体现出宝安区委区政府对工匠人才的重视,有利于吸引更优秀的工匠人才到宝安来发展,加快不断从“制造”向“创造”阔步迈进。

2. 创新评价体系让“宝安工匠”脱颖而出

从生产线、从实验室涌现20名“宝安工匠”,让我们不禁会问:国内很多地方都展开了工匠评选,宝安有何特点?其依据的评选指标体系,有何不同之处?

如何突出创新和技能导向,规范优秀技能人才评选管理制度,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进行技能人才认定的政策难题。比如,在传统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中,常有人质疑,学历不高是不是代表技术不行?赛场上发挥失常是不是注定跟工匠称号失之交臂?不同工种之间怎么一争高下?这些问题,也同样留给产业大区宝安。

2018年8月,宝安区总工会成立课题组,开展“宝安工匠”评选指标体系建构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王星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程参与了“宝安工匠”评选指标体系建构。他认为,“宝安工匠”评选指标体系是一次率先在全国进行的原创项目。“该评选指标体系,弥补了以往过度依赖学历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不足,是基于本土实践建立的适应宝安区域特征的技能评价体系。”

此次评选出来的“宝安工匠”古显善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他学历并不高,27年前,他从建筑工地做木匠的“大工”,来到刚成立不久的银宝山新,成为了模具厂的一名工人。最开始来到银宝山新时,没有基础的他从学徒工开始做起,每天不断围着模具抛洗等基础工作打转。凭着一股默默钻研的韧劲,古显善在模具制造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坚持了26年,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从“木匠”变成广东省机械模具科技促进会认定的广东省模具名师。

中国是全球主要的模具生产国之一,模具制造在宝安的产业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古显善所在的银宝山新,则是国内模具行业的领军企业。古显善这样的“宝安工匠”,是“中国制造”、宝安区制造业发展的“脊梁”。要让这些“脊梁”挺起来,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宝安工匠”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征求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工人意见,形成了符合宝安产业实际、可量化、易操作等特点。

比如,“宝安工匠”的认定不拘一格。认定工作面向的是宝安在一线岗位从事生产、技术、研发的职工,不受其性别、学历、户籍等条件的限制。评价过程中,体系则采取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通过指标量化、视频展示、现场考核、工友同行咨询等多种方式,通过综合评价,结果更为公正。

再比如,在技能评价中,海量工种是评价操作难的主要障碍,此套指标体系创新性地依据生产流程划分工类使量化评价得以可能。指标体系通过对宝安制造产业的生产流程规律进行总结,将海量工种分为研发设计、工艺工程、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维修维护五个工类,从而使指标评价得以实现。

“宝安这种做法,尊重制造产业技能形成规律,针对一线产业工人,淡化学历文凭权重,强化技能经验权重,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参与认定的宝安工匠说。

邓时累对此深有感触,“本次工匠认定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评价体系不只看重专利、获奖情况,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绝活”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并且以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他说。

3. 把人才留在宝安创造更多价值

据介绍,经认定的“宝安工匠”可获得奖励10万元,“宝安大工匠”可获得奖励20万元,并同时享受区高层次人才待遇。“宝安工匠”和“宝安大工匠”将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安居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服务,按照劳模标准每年享受一次疗休养、身体健康检查,还可优先推荐参加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

这也是宝安开展“宝安工匠”评选的初心:给予工匠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把人才留在宝安;同时通过培育认定“宝安工匠”,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坚守实业、安心长期从事制造业工作,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人才留在宝安,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20名“宝安工匠”中,部分技术技能人才掌握了国内甚至国际顶尖的技术和专利。比如,来自欣旺达的“宝安大工匠”杨亭亭,是该公司电池一部研发部的测试高级工程师,虽然只有31岁,但已经获得14项实用新型国家级专利,参与国标GB31241的修订、参与平衡车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标准、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生产安全要求标准的起草与讨论,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都作出了诸多贡献。其所在的企业欣旺达,则是锂电行业的“隐形冠军”。

古显善和银宝山新亦是如此。当他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转变为制造总监技术助理,成为模具制造岗位上的行家里手,银宝山新也从一个作坊式企业,成长为国内模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企业为工匠人才提供发展进步的土壤,工匠人才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显然,留住“杨亭亭”“古显善”们,就让更多的“欣旺达”“银宝山新”们发展更好,让更多的工匠人才留在宝安,就是为更多企业创造价值,形成产业发展和人才进步的良性互动。

对此,有行业专家认为,“以‘宝安工匠’评选为突破口,凝聚地方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产业工人的普遍共识,提高实体经济的社会吸引力,助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宝安的做法,不仅推动了宝安的产业发展,对地方政府如何将中央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落地生根,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编辑 麦苗茵

(作者:读特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