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她笔下的工笔仕女美腻极了!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17-04-08 18:17

“留园遗拾-郭小凌作品展”正在鹏宝轩艺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郭小凌工笔、写意作品40余幅,观众可以得以一窥郭小凌的艺术风格与探索。

艺术家个人照片3

郭小凌。

郭小凌于六十年代初生于北京。授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她曾参加“广州艺术博览会”、1996年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英国)、“多伦多49届户外艺术展”、“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展”、北京“亨嘉堂”“我们俩”展等多个国内外的艺术展,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郭小凌出身艺术世家,父亲刘凌沧生前是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为中国工笔重彩的一代大家。母亲是荣宝斋的画师,也是工笔重彩方面的专家。她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庭影响,热爱绘画。十三岁,师从周思聪、卢沉二位著名水墨画家,终生受益于二位导师的人品和画品。在美院上学和求艺的过程中,受益于许多的先生和前辈。

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恩师周聪,郭小凌心情激动,流下了眼泪。她13岁拜周聪为师,周先生的教育对她后来的山水、人物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还是他的人品,在教学的过程中,周老师都是鼓励式教学,侧重教给学生一种观察生活以及认识艺术的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让郭小凌受益匪浅,“能亲自在旁边观看老师作画的过程,他们对人物的把握、技法与书本上得来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学习过程。”

在郭小凌的成长中,她还受白雪石、张凭、韩国臻、黄潤华、贾又福、黄均、梁树年、高冠华、郭怡综、李行简、章德民等先生亲授,打下良好的山水、花鸟、人物的造型基础。毕业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十三年。后随夫赴英国留学,旅英六年。2000年移民加拿大,为职业画家至今。

郭小凌《冷香》35x34cm

郭小凌《冷香》35x34cm。

郭小凌《旧日繁花》48x44cm

郭小凌《旧日繁花》48x44cm。

郭小凌《留园遗拾之三》63x63cm

郭小凌《留园遗拾之三》63x63cm。

郭小凌的作品给人带来一种“穿越感”。工笔重彩的仕女会出现在某一个现代的场景,与一些中国典型的意像,松、竹、寿山石、蝴蝶、远山、鹤等等营造出一种梦境的、魔幻的意境。郭小凌表示,这是她追求所在,把传统文化的意像通过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递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情愁与留恋,是一种怀旧,也是对时光流逝的一种回应。

在一些工笔画中,可见她的山水画功力,这也源自她经过严格的山水画训练。比如在一幅作品《留园遗拾之三》中,仕女旁边就以山水画为背景,让整个画面变得细节丰富,灵动大气;在一些作品中,她也将大写意融为画作的背景。在工笔画方面,她也在不断积极探索。譬如她将金银粉加入作品之中,或是变成仕女的珠钗,或是变成翩飞的蝴蝶;她也注意融合其他技法,比如,在工笔重彩的多重颜色之中加入拓印,增加画面肌理的丰富感;以点线面来分割画面的空间结构等等。

郭小凌《春庭月午》34x34cm

郭小凌《春庭月午》34x34cm。

郭小凌《春昼长》51x63cm

郭小凌《春昼长》51x63cm。

郭小凌《暗香盈袖》48x45cm

郭小凌《暗香盈袖》48x45cm。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中国画家纷纷走出国门,去追求更广阔的艺术天地。郭小凌也是其中一员。谈及在国外从事创作的心路历程,郭小凌表示,她38岁出国,不算早了。在国外留学的过程中,接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有很多感悟,也跟其他画家一样有过迷茫期。如何表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她思考的问题,后来,她发现,她的根在中国,自己所学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渐渐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说,将来她尝试以大部分抽象,小部分具象的方式表达仕女的神髓。

据悉,此次展览展至4月12日。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