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绿色行业专利质量和布局方面较为薄弱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20-04-27 14:58
摘要

中国近年陆续发起了针对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攻坚战,环境的立法和政策快速更新,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

中国近年陆续发起了针对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攻坚战,环境的立法和政策快速更新,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污染攻坚战不但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还推动了中国绿色产业快速发展,部分绿色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

4月26日,第20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主办,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承办“为绿色的未来而创新”的专题知识产权在线培训活动。会上,专家指出,不过,与医药、通讯等行业相比,绿色行业的从业者普遍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尤其对专利的重视不足,在专利质量和专利布局方面较为薄弱,进而导致大部分企业都不能有效的运用知识产权的手段对创新形成实质的保护,开展商业竞争。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为绿色的未来而创新’,明确提出世界的当务之急是开创一条通往绿色未来的发展道路。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形成蔓延趋势,给人类提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绿色发展的重大命题。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突破性提升。” 北京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潘新胜在致辞中表示,“绿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用,提升绿色创新者、绿色企业家和投资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代理主任王宜在主旨发言中也表示:“今年主题将创新以及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致力于打造绿色未来的核心。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总干事高锐博士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致辞中的一段表述,他说创新提供了各种可选方案,是解锁为创造可持续的绿色未来所需的解决方案和方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推动全球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福祉的绿色未来。”

“201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PCT申请量第一的大国。PCT专利申请特点非常明显,简化快捷,有很多的好处,它能够达到一国申请全球保护的目的,为后续取得多个不同国家的专利授权打下了基础。” WIPO中国办事处顾问、国知局原司长吕国良针对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的专题讲座中则强调,但目前PCT申请中存在一个问题,我国一年大概130万件的专利申请,大概真正向海外递交申请的也就占4%-5%,而美国和日本,他们本国申请的量和进入海外申请的量基本上是在百分之四十几以上,大大高于我国。“如果是缺失这一块,发明的价值有可能就减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在会上也指出:“在环境领域中国是专利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主要的痛点包括:一是核心专利少,专利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是专利权转移许可占的比例为5.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3%,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上国家有很大进步空间。第三是国外布局少。”

“企业应当定制与自己的商业目标相匹配的专利战略,并在专利培育的过程中,将行业和技术认知、专利意识以及商业策略进行整合开展创新和发明点的发掘和布局。”对此,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在题为“绿色科技的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题讲座中强调,“在推动绿色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除了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投资人,孵化机构以及行业组织都非常重要,可以共同推动打造中国成为全球绿色科技的知识产权高地。”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冯武军则建议:一是要开展超前的专利申请; 第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是全球都需要绿色技术,要注重从工程验证到前期前沿成果,同时到核心的系统战略布局。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