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工匠”陆建新系列报道之三 丨“责任担当”彰显高尚品格

记者 窦延文/文 何龙/图
2017-04-07 08:46
摘要

程传松从陆建新身上不仅学会了测量,还掌握了许多其他技能,包括投标方案的编写、测量软件的平差计算等,为自己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陆建新向年轻工程人员传授建筑知识和技能。

清明假期的一天,陆建新放弃休息,来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工地,和坚守岗位的工友们一起工作。

下月,连接南、北两座塔楼的连桥钢结构工程即将开工。这是平安项目的收官之作,和他朝夕相处5年多的伙伴们,已经开始投入准备。大家心有灵犀,决心一如既往,倾情投入,为这座深圳最高地标建设工程画上完美句号。

陆建新对建筑事业无限热爱,倾情投入,无怨无悔。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对他的团队和身边的人,也是同样的热爱。

对待同事和下属,他仁爱友善,无私传承,甘为人梯。

对待一线劳务工兄弟,他关心爱护,朋友相待,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待客户,他诚实守信,处处为对方着想,是忠诚可靠的合作伙伴。

这就是陆建新,中建钢构公司金牌项目经理,在35年扎根一线工地的坚守中,以对员工、对公司、对行业的责任担当,彰显高尚品格,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无私传承:一大批徒弟成长为公司骨干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要真正把一个项目做成精品,不仅要有系统的理念知识,更要有精湛的手艺。

在每一个项目工地,陆建新都是同事们的良师益友,向他们无私传授建筑知识和技能。

现任公司华东大区生产监督管理部副经理的程传松,就是陆建新的一个徒弟。他回忆说,他刚转岗从事测量工作时,既没有理论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陆建新就白天教他实操,晚上教他理论,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为让程传松提高技能,陆建新还送给他一本大学教科书《工程测量》,并利用业余时间专门为他讲课,使他很快掌握了测量理论知识,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由于工程结构复杂,利用常规的计算和控制方法无法完成测量施工,这让初出茅庐的程传松一筹莫展。

学会倾斜桁架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坐标计算和完整的控制方法,是完成异形空间测量的关键。陆建新将全部图纸拿来,让他单独在一个办公室里学习、研究,并告诉了计算思路。

整整5天时间,他仍然一头雾水,摸不着门路。第6天,陆建新再次给他点拨,让他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快求得正确的计算方法,经核对结果无误。

解决了计算难题后,陆建新又带领他自制弧度曲线滑移控制标尺,用水准气泡自制控制桁架拼装倾角的测量仪。此后,碰到类似这种异形空间结构项目时,运用这一方法,他总能够应对自如,少走了不少弯路。

程传松从陆建新身上不仅学会了测量,还掌握了许多其他技能,包括投标方案的编写、测量软件的平差计算等,为自己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陆建新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程师,在“传、帮、带”中,他注重把专业、严谨、精细的工程师精神传承下去。

赵中原是陆建新担任上海环球项目总工程师时的徒弟,他至今仍记得师傅的一次“教导”。陆建新让他编制一个整体安装工序专项方案,当他把方案完成交给师傅准备去施工现场时,却被师傅留住要一起把方案过一遍。没想到这一“过”就是一下午。

赵中原后来才明白,其实师傅对方案早已了然于胸,之所以让他编写然后再修改,就是为了锻炼他。这次“锻炼”让他受益终身。

从事超高层建筑施工,克服高空作业恐惧心理,是每个施工人员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第一次高空作业的经历,让我永远难忘。”公司华中大区副总经理张晓明回忆说,在地王大厦工地, 有一次加夜班接到任务,要将校镜放置到门厅处高达15米的钢柱顶部,以校正测量参数。

当晚是个风雨天,望着耸立在夜空中的巨柱,张晓明双脚发抖,实在是不敢上去。

陆建新是当时项目测量负责人。听说这个情况后马上过来鼓励他,并决定亲自带上他把这“第一次”难关给过了。

就这样,在陆建新陪同、鼓励下,他一步步爬上柱顶, 从安装设备到离开柱顶,陆建新寸步不离,并不停提醒他要做好安全防范等。

“那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张晓明说,“如今,每当有年轻员工第一次去高空作业时,我都会陪他们一起去。因为我相信,这会让他们对自己坚定信心。”

在陆建新的培养下,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已经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其中不乏项目经理、生产经理、商务经理、技术总工和区域公司高管。

仁爱友善:把温暖带给身边每个人

长时间扎根项目工地,陆建新与家人聚少离多,这让他对家人深感愧疚,但对同事和基层员工却关怀备至。

2010年7月,京基100项目正处于工程进展的关键期,生产经理欧阳仕青的爱人在河南老家腿部严重受伤,2岁的孩子无人照顾。陆建新二话不说,立即派车派人去河南把欧阳仕青的爱人接到深圳,既让欧阳仕青能照顾家庭、安心工作,又不影响工程进度。

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员工陈跃光动手术,陆建新一天一个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还特意安排项目员轮岗照顾。

在工地上,陆建新是一线劳务工的贴心人。2013年9月30日,29名平安项目劳务工兄弟被“请进”项目会议室,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和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会正在这里举行。

陆建新在一次工地检查时偶尔听到两位劳务工的对话:“兄弟,你好像马上要过生日了?”“唉,一人在外,过啥子生日哟!”简单的对话让陆建新记在心里。随后,他策划了此次关爱活动,这让这些劳务工惊喜不已。

此外,陆建新还经常开展为劳务工送体检、送清凉、放映电影等活动,让他们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一次,某大型项目酒店工程提前完工,业主单位奖励60万元,陆建新团队分文未要,全部给了在第一线最苦最累的劳务工们。

诚实守信:主动承揽“份外事”为客户分忧

俗话说,诚实守信乃立身之本。在与客户合作中,陆建新以诚为本,处处为对方着想,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

2010年12月,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塔吊。

陆建新通过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仔细分析、核对,并结合自身经验,在投标文件中向业主提出“利用环撑中部空地作为中转场地,只安装南北两侧的两台塔吊,能节约一大笔塔吊租赁费用”的建议,并手写了整整两页纸的方案。

据统计,该地下室施工实际工期达6个月,按照塔吊租赁合同84万元/月的价格,这一建议为业主直接节约费用超过1000万元。陆建新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赢得了业主的肯定和信任,为该项目的优质履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施工中,陆建新还经常“越位”,主动承揽“份外事”,被传为佳话。

一次,某大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主辅楼之间的七层高的连廊楼板偏移,严重影响着工程安全。这本不属于钢结构施工的职责范围,正当业主和总包单位为此发愁时,陆建新主动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液压千斤顶同步“顶升、滑移、扭转”的方式将楼板顶推回原位。

见陆建新胸有成竹,业主便委托他的团队来实施纠偏工作。施工中,共有32名工人实施作业,使用32个千斤顶,陆建新则站在楼板中间吹哨指挥。

此次纠偏校正,历时7个小时,共进行30余次顶升,每顶升一次,陆建新都要对实时数据进行一次分析,确保顶升过程不出纰漏。

最终,陆建新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纠偏修复工程。而他开出的报价仅为10万元,远低于专业机构报出的180万元。有同事提出异议,问他为什么不多报点?他说:“这是帮人解困,既然是帮忙,就不能按做生意来收费。”

特评:格魅力铸造钢铁团队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35年来,陆建新扎根建筑一线,和团队一起用智慧与汗水、热情与执着,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

品读陆建新的事迹,不仅为他的精耕细作、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同样也为他仁爱友善,无私传承,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所打动。

陆建新不仅对建筑事业倾情投入无限热爱,对自己的团队、同事、下属以及一线的工人兄弟亦有着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给予精心指导、倾力栽培,在生活上对其悉心照顾、关怀备至。时时处处带给身边人温暖与力量。

“甘为人梯”是责任,也是胸怀。搭这种梯者,不仅有美好的心灵,更体现着大智慧和大境界。陆建新深知“只有让整个团队尤其是年轻人更加优秀,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他始终致力于整个团队的“传帮带”工作,在每一个项目工地,他无私传授建筑知识和技能;对下属和徒弟们,他严格要求,精心指导,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在陆建新的培养下,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一个人强不是强,一个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带头人,是最有力的号召。陆建新就是这样一个“发光体”,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用工匠精神与人格魅力凝聚着一个坚不可摧、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钢铁团队。(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编辑 刘彦

(作者:记者 窦延文/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