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铨:成为传播学家的四个窍门

张杰
2020-04-25 09:26
摘要

李金铨教授以他洗练、稳达的文笔娓娓道来,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美国化的传播研究套路和惯例、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成为真正的传播学者有效窍门

随着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发展,传播学日益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影响力不断扩大。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传播学者?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士,国际著名传播学家李金铨教授集五十年国际传播研究的治学经验的智慧与反思的煌煌巨著《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简体版无疑给那些有志于从事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提供了成为传播学家的窍门。

《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 李金铨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2月版

这部专著的谋篇布局颇费思量。首先是总论:传播研究的时空坐标。通过一句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出作者关注的方法论问题,从横向和纵向对如何进行传播学研究和学术的有效交流进行方法论层面的诠释和回应。然后是上篇:国际传播:中华与世界接轨。对于如何从在地经验出发提炼智慧与理论,与西方有效搭建理论对话的平台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接着是下篇:民国报刊:新闻与历史的联系。从历史的纵向来讨论中国新闻业的本土经验和国际化之间的桥接。最后是对其一生治学的方法论总结,并辅以个人的学术生命史,使得学术文章与作者个人的生活世界呈现出有机地活生生的联系。

李金铨教授的这本巨著,将个人生命体验和学术研究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其有资格置身于这个学科的方法论宝藏之列,是所有有志于成为传播学家、尤其是华人传播学家的学者们需要反复琢磨再思的窍门之作。

之所以用窍门而非方法、视域、技艺这样的大词,是借用了贝克尔·霍华德的名著《社会学家的窍门》(Tricks of the Trade)中休斯对于窍门的理解。休斯和贝克尔认为,理论必须扎根社会生活日常,是窍门的集合,是帮助研究者面对具体研究问题时让研究有所进展的思维方式。因此,窍门是一种专业性的操作,为学术中的共同困难指明出路,并提供一个相对简易的程序,解决看似棘手且顽固的问题。

《社会学家的窍门:当你做研究时你应该想些什么?》[美]贝克尔·霍华德 著 陈振铎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窍门并不意味着简单,恰恰相反,窍门会干扰学院生活所提倡和支持的那种轻松的思考套路。传播学作为研究传播与交流问题的学科,却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棘手问题和研究套路与惯例:传播研究的美国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传播研究的内卷化、霸权化和碎片化。美国的实证研究范式日益琐碎、精细、狭窄,却以主流和正宗自居,无法与其他取向和其他文化的传播学有效而平等地交流、传播,从而使得传播学出现了貌似众声喧哗、实则自说自话的碎片化的研究格局。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以实证为圭臬,实证与人文取向难以交流,更体现在学术视野上,将美国的研究范式视为世界的,从而使得基于不同在地经验和文化的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彼此交流。那么,如何破除传播学研究中的这种美国化和碎片化的套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学者既能承认彼此的差异,又能有效交流呢?

李金铨教授以他洗练、稳达的文笔娓娓道来,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美国化的传播研究套路和惯例、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成为真正的传播学者有效窍门。通过这些窍门的训练,庶几可以摆脱传播研究者“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交流和研究困惑,而能够在研究中真正做到见“峰”又见“山”。

窍门一:知识的社会建构

知识的社会建构强调的是一种现象学社会学的思路,即在研究中要意识到我们身处的日常世界是多重现实,这种现实的理所当然性(客观性)恰恰是研究中要去不断反思、追问和打破的,要将之视为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对于传播研究而言,就要求研究者需要从具体的在地经验出发,不断检视、探求经验,寻求建构在地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并反思这些根植于具体在地经验的理论的条件性。同时,对于那些美国化的“普适“理论,同样要打破它的理所当然性,反思它成立的条件性。这样通过在地现实的理论升维和对西方已有的”普适“理论的降维的双向运动,庶几可以保证1.在地经验的鲜活性和独特性的理论构建。2.在地经验与”全球“理论的有效对接与对话。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所见到的“山峰”,不是一座没有其他“山峰”作为背景和存在环境的孤立的“山峰”,同时背景和环境因为这座“山峰”而变得生动和灵性。

窍门二:互为局内人与局外人

传播研究中存在着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困惑。在地经验的研究者和服膺美国研究范式的研究者之间、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都存在着交流的无奈:局内人认为我更了解内情和文化,以及那些生活世界的知识和窍门;局外人认为我更客观,科学。然而,李金铨教授指出,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间的分歧与冲突是人为制造的二元对立。这和贝克尔的社会学名著《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的观点暗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互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也就是说,我们既是局内人,也是他人眼中的局外人。李金铨教授指出,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混合和视域融合需要成为研究者的自觉意识,也就是现象学所说的互为主体性,这样才能摆脱单一视角下的“见峰”,而能观察到“山峰”的不同侧面和不同图景,进而看到“峰”与“峰”之间的互为背景、烘托和“交流”。

《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 [美]贝克尔 著 张默雪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版

窍门三:交光互影(interplay)

要想摆脱前述的传播学难题和美国化的研究套路和惯例,即使我们具备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互为主体性和视域融合,然而,如果不能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是我们建构的产物,它也是客观现实,我们也是它的产物这种人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关系,不能意识到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日常生活的现实与先人的现实之间的互构关系,我们也很难做到有效的交流与传播,成为一个真正的传播学者。李金铨教授特别推崇交光互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在传播研究中,要充分意识到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与人的互动、人的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构、人的行动与先在性的客观现实之间的互构。可以把这种互构视为是一种联系和相互影响。在李教授看来,传播学,包括社会科学,本质上就是建立联系。只有通过交光互影的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才能使得个案经验与理论、东方智慧与西方理论、行动与结构之间连接起来,传播学这座“山脉”才能被整体性地“看见”。

窍门四: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强调社会学的想象,要将个体困惑和更大的公众问题、和历史境遇联系起来。这成为李金铨教授一生研究的座右铭,并将之概括为传播研究的经与纬。经是空间:要将个案、个体经验、行动和更大的结构和时代联系起来,当然这个联系方式要遵循前述的反思知识和理论的条件性、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域融合、经验和理论的交光互影的窍门。纬是时间,要意识到日常现实与先人现实的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从时间和历史的维度去看当下的问题。这样,传播研究不仅能看到眼前的“峰”与“山”,还能看到“峰”与“山”之间的关系,更能看到“峰”与“山”的动态变化过程。

李金铨教授

当下,如何才能克服传播研究的美国化、碎片化,实现真正意义的交流与传播不仅仅是传播学界遇到的个体困惑,也是全球性多元社会的共同问题。“我们“如何既彼此独立又平等交流?李金铨教授用他的智慧和五十年的研究窍门和技艺给出了传播学家的使命和天职:在不同的文化、学科、方法间交光互影、跨接(span),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不同而和”。

值得赘述一下的是,窍门并不是一个逻辑井然的操作程序,他们相互渗透、缠绕,彼此依赖,但他们仍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贝克尔的话来说,窍门是一张网络或网格,而不是一条直线。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的写法和布局无疑是这种网络化而非线性化思路的最好说明,也是他对“交光互影”情有独钟的有意为之的结果。繁复而有机联系的内容、刺激而富有激情的窍门的不断发现,辅之以李金铨教授优雅而有温度的文笔,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体验、理解甚至交流作者五十年学术与生活智慧与体悟的过程,一个成为传播学者的冒险之旅!

【延伸阅读】

《1789年大恐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谣言、恐慌和反叛》 [法]乔治·勒费弗尔 著 周思成 译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本书作者勒费弗尔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大家,通过对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本书堪称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情感最卓越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英] 赫克托·麦克唐纳 著 刘清山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

编辑 陈冬云

(作者:张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