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世界读书日。深圳晚报联合国内 35 家出版机构,推出近二百本精选书单,内容涵盖文学、思想、学术、历史、经济、科幻 ……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六点邀请了一些日常以书为伴的朋友,请他们聊一聊手头正在读的书,分享当下的阅读与所思。这份在读书单的推荐人大多是青年朋友,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新一代学人的志趣与品性。文字不该只是精致的古瓮,纸页也不会因其枯黄冷寂就无法娩出新思。唯愿青年人读好书,在充分省视己身的前提下"摆脱冷气",朝向一种敞开而向上的生活。
《齐物论释疏证》
孟琢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 12
《成唯识论校释》
(唐) 玄奘 译 韩廷傑 校释
中华书局
1998年 9 月
《大乘起信论校释》
(梁) 真谛 译 高振农 校释
中华书局
《齐物论释疏证》是当代最好的《〈齐物论〉释》疏解,考证精详,方便检索。《成唯识论校释》与《大乘起信论校释》可帮助理解《〈齐物论〉释》。
《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论〉为中心》
陈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论题重要,用力精勤、阐发详密。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张祥龙 著
商务印书馆
2019 年 10 月
中国现象学运动系统解释儒学史的重要著作,寓论于史,精义迭出,归宗明儒。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姜涛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 1 月
这不是一部外国诗歌评论集,也不是旧诗古诗宗教诗禅诗情诗反诗证道诗璇玑图诗轶诗残诗藏头诗打油诗题画诗题壁诗墓志诗甲骨诗评论集,是一部中国新诗评论集,但不是新诗史论集,有个人,也有诗群,有单首,组诗、长诗也有诗集评论,批发兼零售。三辑、附录,后记,十九篇,从新诗发轫至今,从郭沫若到海子,从浪漫主义到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崇高和崇低,从早期新诗的政治性到今天的稗史、逸乐写作——给你新诗当代诗现代诗好诗品读,犹如花灼枝上,朵朵闪闪,也给你一条新诗生变的历史心迹和血脉。
《秦汉史》
李源澄 著
巴蜀书社
2019 年 4 月
在今天,如果要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的特征,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历史坐标与历史参考,就必须重视作为广土众民的郡县制大一统政权之开端的秦汉王朝。秦汉时期的政治规模、制度设计、政治实践,甚至政治衰朽的过程,都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流变影响极深。古人强调读史必须熟读包含了秦汉时期历史内容的"前四史",今天也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有详尽的认识,窃以为此乃喜谈中外政治之士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在这个意义上,李源澄出版于 1947 年的《秦汉史》一书值得仔细阅读。李源澄是近代蜀学的代表人物,先师从廖平,后从章太炎问学,继承了廖氏今文经学与章氏国学的精髓。在这本书中,李源澄论述了秦政的历史遗产,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学术问题,全书内容精当,言简意赅,可借此窥探秦汉历史的主要特征。尤为可贵的是,他从历史流变入手,叙述秦汉王朝的各种举措,探其源流、析其得失,既无一般儒生的"过秦"、"禅让"、"明经"情结,又避免了简单套用域外理论来审视中国历史。李源澄深得章太炎论史之要义,注重典章制度与民生问题,对汉代的制度设计及其历史实践着墨尤多,并强调终两汉之世一直存在的地方豪强兼并、贫富悬殊问题对于政治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出他极其敏锐的时代感。另一位蜀学健将蒙文通论汉代之经济政策,认为体现了儒家"忌乎大富大贫"的精神。这一精神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来?读李源澄此书,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历史的启迪。
《人之废》
(英) C. S. 路易斯 著 邓海军 译注 叶达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3 月
英国学者路易斯(1898 — 1963)的《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是一本真正的大家之小书,在因知识人职业化和知识产业化、商品化导致的过甚言说与过渡诠释泛滥成习的今日,这样的夫子自道,可谓麟之为灵,昭昭也。
这本以语类的方式写成的论道之作,以本真的智慧和透澈的敏感,沉思了世界思想史层面的古、今之变。作者对于许多被现代人视为当然与必须的观念结构——尤其是建立在"重估一切价值"、以科学和理性为外挂、梦想"解放"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现代价值体系——提出了质疑。在鞭辟入里的诘问中,路易斯向我们揭示了热衷于概念和系统的"配制式的"(conditions)新教育的荒谬与虚弱,而作为其对立面的则是欧亚大陆上各种古典文明所共有的"启发式"(initiate)老教育。"与古今之别相比,中西之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译者导言),在这本大量引用《论语》和《圣经》的书中可以得到体认。对于热衷于探讨中、西之别乃至高下优劣的人士来说,读此书,无疑是良药一贴,直捣病根。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人之际,幽微难测。在终极意义上作为被造者、而非创造者的我们,应怀着谦卑之心回望古典文明中的至道。而除了圣贤的教训外,来自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最为朴素而耐久的经验,便是淡如水、清亦随之的明镜了。
《动摇的霸权:美帝国的扩张史》
(美) 菲利普 · 戈卢布 著 唐晓红 王璞 译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4 年 8 月
"美国崩溃论"不是什么新话题,加尔通在 2009 年出版的《美帝国的崩溃: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译本 2013)早就轰动一时。但戈卢布的《动摇的霸权:美帝国的扩张史》提出的问题比"美国崩溃论"更有意义:美国曾有两次机会成为世界上的模范大国,为何却让自己成了"邪恶大国"。以此为观察点,作者把美国为何必然崩溃变成了一个世界政治史问题:美国如何成长。他尤其提到,"苏东波事件"之后,美国肆意妄为,支持车臣叛乱、轰炸南联盟中国使馆。作者的世界史考察让我们懂得,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与其说是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如说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德性品质。毕竟,问题最终在于,经济和科技实力增强后,用这种实力来做什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张舜徽 著
商务印书馆
2019 年 11 月
张舜徽先生也许是最后一代得传统治学方法大体的学人,当代学子要摸索治传统学问的门径,张先生的书是很好的导引。这两本书主要包含了通论性质的知识性介绍,对于古籍的校法和读法介绍详细,都可作为入门书。除此而外,在字里行间也不经意流露出治学的很多心得。比如对于校书,书中引清人叶德辉《藏书十约》里谈校书益处:"校勘之功,厥善有八:习静养心,除烦断欲,独居无俚,万虑具消,一善也。"可知传统学者不简单将校书看成学术工作,更是学者约束身心的修养办法。谈到古籍的读法,书中保留了不少传统读书人的心法。比如在谈到古人"著述体要"的时候,强调"作""述"之间的区别。书中引焦循的说法:"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不是这样的"先知先觉",而只是对已有的"先知先觉"的"损益",则称之为"述"。这里面的体例和"正名"实际上是关于治学路数的春秋笔法,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前人治学的家法之严。在另一章"如何阅读全史"时,作者特意提醒我们,要注意史书中的表、志和纪、传之间是"互为经纬,彼此联系着的,务须详究"。这个读法应当说是非常有益的一个经验。不单单从时间线索上可以看到史书之中各篇章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更是如此,如此看去则纵横交错,沉默在字里行间的"体要"才开始隐现。这正是"大音希声"之处。张先生书中类似的宝贵经验很多,这里仅举其一二言之。这本书可以和章学诚《文史通义》以及余嘉锡《古书通例》等书互相参观,则更能相得益彰。
《透明与障碍》
(瑞士)让 · 斯塔罗宾斯基 著 汪炜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11 月
读卢梭不易,解卢梭更难。哪怕对一个专业研究卢梭的学者而言,想要统摄作为"一"的卢梭思想又谈何容易。诠释卢梭有很多条路径,光是对卢梭文本的分类就可以覆盖所有人文学科,而且在化学、植物学上,卢梭也不无见地。如何能像卢梭理解自己一样去理解卢梭,而不是罗列概念、编造一张卢梭主义的网?瑞士学者让 · 斯塔罗宾斯基(1920 — 2019)在 1957 年出版的《透明与障碍》(汪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也许会给我们提供这种可能性。为了探求卢梭的"统一的意向",斯塔罗宾斯基恪守卢梭思想的时间顺序细读这位法国哲人的文本与通信。本书的开创性之一就是,将卢梭其人与其思想融合起来一起解读。用"透明与障碍"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贯穿全书,斯塔罗宾斯基是想告诉读者,"卢梭渴望心灵的沟通与透明,然而他在这份期待中受挫了。于是,他选择了相反的道路:接受乃至挑起障碍"(序言第 2-3 页)。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卢梭长期被文学界与哲学界分裂式解读的状况,斯塔罗宾斯基从"起源"这一概念入手来突显卢梭本人对自己作品统一性的坚持。虽然斯塔罗宾斯基在解读中更多的偏重卢梭的自传体作品,但是他启发性的阐释并没有忽略卢梭的任何文本。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康德认为读懂卢梭的思想需不被他文字的美所迷惑,而斯塔罗宾斯基却为我们保留了这份美。
《说文解字系传》
(南唐) 徐锴 撰
中华书局
1987 年 10 月
读书,尤其是读中国的书,于我个人而言,每过一段时间,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提示自己知识结构的两个局限:一个是基本功不扎实,一个是天花板太低。阅读古典经籍,每一部所积累的历代注本太多。有时候,一个问题梳理下来,还是聚讼难解。理解上不能会意,表达上就不能传神。这个困惑,个人觉得还是自己基本功不够扎实。《说文解字》,开始成了我阅读时候的手边书。释义拿不准的情况下,经常翻看揣摩。久而久之,不仅成了我判断注本的标尺之一,同时也慢慢减少了对注本的依赖。历代注《说文》,讲得比较好的,挑出来,大概在十本之内。个人判断,称得上许慎知音的,当属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规模宏阔,要而不繁。若非知其要者,又岂能一言而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