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历史文化民俗》获大奖,抢救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

读特记者 刘悠扬
2020-04-21 16:32
摘要

​广东省第九届民间文艺著作评奖结果日前出炉,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和文史专家彭全民共同撰写的《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一书获一等奖。

广东省第九届民间文艺著作评奖结果日前出炉,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和文史专家彭全民共同撰写的《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一书获一等奖。

据了解,此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3名共4位作者、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及优秀奖若干名。深圳一共有两部作品获奖,另一部是廖建明(笔名田粟)的作品《葫芦记》,获三等奖。

据悉,《宝安历史文化民俗》是宝安地方民俗文化领域的首部研究著作,也是新老移民了解深圳乡土习俗知识的普及读物。

▲《宝安历史文化民俗》

廖虹雷、彭全民 著

现代出版社

2020年4月

民俗学家联手文史专家

“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以检阅全省的传统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得知获奖消息后,深圳商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廖虹雷。在他看来,城市化进程既要发展,又要保留前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安历史文化民俗》在全省民间文艺著作中脱颖而出,向我们透出一个信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现代化都市需要民间民俗的温润。”廖虹雷说。

▲廖虹雷对民国时期广府民俗用具有浓厚的兴趣

2016年,宝安区文体旅游局邀请廖虹雷和彭全民全面挖掘、研究和撰著《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一书。宝安是民俗学者廖虹雷的家乡,他熟悉这个地区的老镇古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文史专家彭全民从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也在深圳工作了30余年,对宝安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

▲廖虹雷(中)和彭全民(右)釆访宝安著名小食云片糕等

二人欣然接受宝安区文化部门的邀请,并开始细致的田野考察和走村问俗,调研采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静心“下沉”,察看了近百座古庙祠堂,翻查了百多部族谱记载,寻访了数十个古村的长者乡民,收集了一批姓氏迁徙、地方掌故和民间传说。然后,在研究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按照民俗学翘楚钟敬文先生主编《民俗学概论》一书论述的要求,完成了25万余字的书稿。

宝安藏着深圳历史的“根”

宝安,自古为海错山珍的渔猎之区、膏腴富庶的稻菽之乡,更是人文荟萃的滨海之域。随着这座千万级人口大都市的骤然崛起和“深圳速度”的远播,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这座城市的深处,阅读她,研究她。近年来,人们开始不相信“深圳是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片面之说,亦不相信“深圳是一块文化沙漠”的偏激之言。

无数出土文物显示,特别是列入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咸头岭遗址”,证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宝安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宝安正式纳入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东晋咸和六年(331),设置宝安一县,存续至今。

▲福永街道凤凰村永顺古井

作为广府、客家和闽潮民系杂居的地区,宝安向来拥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习俗。比如盐业、渔业、蚝业、农业的生产生活习俗,颇有当地特色;祖宗崇拜、祠堂祭祀、寺庙信仰习惯,有别于外地;民间艺术中的建筑装饰、壁画檐雕,娱乐活动中的舞龙、舞狮、舞麒麟、扒龙船、放纸鸢以及数量颇多的粤曲粤剧、咸水歌谣、客家山歌等艺术风格,也与他乡不同。

▲廖虹雷釆访80多岁的松岗七星舞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琰森

宝安又因地处南疆边陲,海防重镇,历代涌现出许多抗击倭寇、抵御英夷,守护疆土、保家卫国的名将义士,也留下不少清亷釐政、勤勉育人、爱民爱乡的历史人物故事。宝安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绎出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和孕育出滨海人文的特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

《宝安历史文化民俗》全面、生动地挖掘、整理和研究了宝安地区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特别是在物质民俗一章中,对宝安地区农业习俗、蚝业习俗、渔业习俗、盐业习俗做出精细的区分和精彩的表述;其中对沙田、水田、輋地的垦亩躬耕区别,对蚝田中釆苗、养蚝、挒蚝、育蚝、开蚝与食蚝的习俗特点介绍;对盐田的煮盐、晒盐及盐业交易“盐引”的历史渊源;对渔民中的“鹤佬疍”“疍家佬”与半农半渔的“基围人”的生产生活有趣习俗等,有着深度而详尽的阐述及情景的再现。

▲廖虹雷釆访沙井蚝民、85岁的陈金洪女士。

在社会民俗一章里,则梳理了宝安地区的血缘组织、业缘组织、地缘组织中的“十大姓氏”“十大族谱”“十大宗祠”等,同时还饶有兴味地叙述宝安独特的婚俗、育俗、寿俗等人生仪礼,以及业缘组织的行俗与民间工匠、民间作坊,地缘组中的姑婆会(自梳女)、帮耕会、兄弟会、沙井练勇等行会风俗,同时对住建习俗、穿戴习俗、商贸习俗、交通习俗、医药习俗和饮食习俗(酒俗、茶俗、地方特产)等,进行全景描述。

▲廖虹雷和宝安文史专家孙明在石岩浪心古民居调研

在语言民俗一章里,收录了“十大民间故事”,一批民歌、民谣、儿歌和谚语、歇后语、口头禅等民间语言等。书中林林总总,图文并茂,史料厚实,结构有序,语言幽默,哲理深寓,向读者奉上一幅本土鲜活的生态民俗画卷,为宝安乃至深圳抢救性地保留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宝安民间习俗》一书历经4年多的打磨,日前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宝安区首部研究本土民俗文化的专著,是全面、系统、权威的民俗文化百科书。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在序言中指出:“这套丛书关于民俗、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翔实,实例生动,对于研究岭南民俗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

(作者:读特记者 刘悠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