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这个“凶手” 罗湖疾控是这样“破案”的
读特记者 易芬 通讯员 张琳
2020-04-20 14:21

疫情防控期间,"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这些平日里高冷的专业术语被居民们熟知。疾控部门的公卫医师这些平日里的"隐形人"也就现身了。

1 月 25 日,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成立流行病学调查组,分两组 24 小时轮流值班。他们日以继夜奔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控制传染源,把新冠病毒这个"真凶"的活动轨迹还原,找出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切断传播源头。

近日,记者采访了罗湖疾控中心的公卫医师,听他们详细解密了他们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做笔录、勤搜索、细推理甚至调监控等一系列"破案"过程。

罗湖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冠疫情是一场健康保卫战,每个病例从发现—报告—流调—转运—隔离—治疗都是一场快速"围剿战",这就要求疾控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组能够随时待命,快速侦查敌情,并能迅速编写"作战方案"。

简单说来,疾控医生必须花大量功夫弄清楚被调查者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具体哪一天、哪个时间段、和谁一起?去过哪些地方?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在某地停留了多久?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包括具体坐在什么位置、是否开窗等)?接触的方式和接触的频率和总的时间,接触过的人有没有和自己类似的疾病临床表现等。

在这个过程中,疾控医生可能不分昼夜工作,可能要打很多电话,也可能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做现场勘查。流行病学调查这个工作,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除了做调查,还要写报告,分析疾病传播规律,撰写疫情风险评估报告,为政府控制疫情提供决策依据。

三个多月来,罗湖疾控中心交出的成绩单堪称优秀,总结出了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完成了众多确诊和疑似案例的调查。截至 4 月 13 日,罗湖区累计流调疑似病例数 57 例,其中确诊病例 41 例,其中排除 16 例,调查密切接触者 100 多人,分析 8 个聚集性案例。

因人而异 改进流调文书

1 月 21 日,罗湖区发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患者是一位来自武汉,到深圳探亲的老爷爷,既未去过华南海鲜市场,也没有接触过野生动物,在武汉和老伴过着简单的退休生活,除了晨练就是坐轻轨去市场买菜。

当时,流调人员使用的是国家防控方案中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该表主要收集与农贸市场和野生动物接触有关的暴露史,对发病后的生活轨迹关注不多。而这名患者对罗湖区来说是输入性病例,防控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潜在传染源,调查的重点就是要尽快找到全部的密切接触者。

为此,流行病学调查组,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知识,修改了个案调查表,减少市场和野生动物接触史,增加发病的生活轨迹信息,并要求精确地描述病人发病后每天停留的场所、接触的人及是否戴着口罩等关键信息。

患病爷爷的流行病学调查圆满完成,找到了全部密切接触者,没有发生密切接触者以外的续发病例。

紧跟新研究进展

及时提前密切接触者的判断时限

新冠是新发传染病,刚开始大家对它都很陌生,新冠的诊疗指南已经更新到第 7 版,这充分说明,科学认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个性,有的传染病出现症状的那一天开始有传染性,有的传染病在潜伏期就有传染性了。新冠是哪一款?刚开始,大家都不清楚,默认它是患者发病那天出现传染性。

罗湖疾控的流行病学调查组一直关注新冠的科研进展,1 月 23 日主动将密切接触者判断起始时间从发病后提前到发病前 2 天,扩大密切接触者的判断范围。此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才将传染期提前到发病前 2 天,罗湖区的做法早于国家方案,避免遗漏密切接触者。

实施五个"立即"

快速地提交侦查信息

在这场战斗中,罗湖疾控的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将他们进行"战斗"的方式总结为五个"立即"。

立即一:接到疫情报告立即开展调查。接到疫情报告时病人在发热门诊等转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留给疾控调查的时间很短。一旦转到定点医院,将失去面对面访谈的机会,会影响调查的质量和进度。为此,罗湖疾控采取 24 小时待班制度,确保随时出动,及时调查。

立即二:调查结束立即编写疫情简讯。信息是防控措施的指令,既要快,又要准,还要全面。为此制定疫情简讯的模板,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以及感染来源、疫点位置和密切接触者姓名。以确保病例流调后,立即开展密切接触者管理,立即开展疫点消杀,当天将病例简信发给相关单位。

立即三:立即撰写初次流行病学报告。当新冠病例被诊断后,流行病学调查组要立即写流行病学报告,这种专业报告是疾控部门业内的专业基础,它会被发送到很多部门,用于大家掌握病例基本信息,并根据每个病例的情况开展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所以,流行病学调查组的侦探们,往往前一刻在汗流浃背做调查,后一刻就在冥思苦想写报告了。

立即四:涉及其他地区病例和密接立即知会当地。人们的行程错综复杂,有时候病例在罗湖区被发现,但其实他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区。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就要立即将病例信息报告市疾控并知会其他区,以免造成疫情处置延误。有时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涉及到多个区,也需要立即知会。比如罗湖某个病例在龙岗的公交公司上班,这就涉及到大规模的密切接触者排查,罗湖疾控掌握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告知了龙岗疾控中心。

立即五:流调信息有变化时立即更新。患者回忆发病前的生活轨迹时难免会遗漏,调查人员与病人建立微信联系,随时补充调查关键细节,并随时更新流调报告,确保流调报告内容全部准确。

多方印证

夯实调查质量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核心是准确了解患者发病前最长潜期内和发病后的详细生活轨迹,判断患者的感染来源及其密切接触者。比如罗湖疾控调查过的患者老火,就是一起精彩的调查。

疾控医师在流调过程常会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忘记了",另一个是"我不想告诉你"。

流行病学调查要获取患者发病前 14 天到就诊当天的全部生活轨迹及关键细节,但回忆近 20 天的生活细节确实很困难。为准获取准确这些细节,工作人员会鼓励患者打开手机,翻阅通话记录、支付记录、聊天、照片、订票、就诊等记录帮助患者回忆到过的地方,停留的场所特点,接触的人、接触时是否戴口罩等关键信息。

也有因为出于对自我隐私的保护、或故意隐瞒等原因,患者会故意遗漏某些关键信息或故意报告错误信息。调查人员这时候就要运用生活常识对患者所述的内容进行逻辑校验、推理,发现矛盾之处或关键细节缺失之处。甚至,他们将通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进行补充,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持续追踪

完善病例资料

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贯穿于病人自诊断起到解除隔离止全程过程,为避免重复调查病人,并与病人建立信任,罗湖疾控采用了"首调负责制",即首次调查患者的流调人员负责全程调查,中途不更换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与患者建立微信和电话联系,不定期了解病情的变化,鼓励患者随时报告回忆起来的重要信息,掌握病人的每次检测结果、入院、出院及出院后隔离医学观察的情况。

这个过程,很多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甚至和病人产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好朋友,时不时的唠唠家常。

保密措施

确保信息安全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详细记录着病人发病前后的生活轨迹细节,对病人来说是重要的隐私,一旦泄漏对病人造成伤害。

为避免病人隐私泄漏,在流调报告的首页用醒目的大字提醒使用者注意保密及泄密者需承担的法律后果,以提醒使用者注意保密。同时在流调查文档中设置打开密码,密码单独告诉合法的使用者,有效地杜绝无关人员阅读调查报告,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隐私。

就是这样,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一线医务人员在减少患者存量,疾控部门则利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摸排侦破,将新冠病毒的"势力"瓦解在萌芽状态。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

(作者:读特记者 易芬 通讯员 张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