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 马晓娟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战争不是个人发动的,是一个群体合力的结果。本书围绕日本陆军中具有代表性的军人石原莞尔为中心进行论述,外延扩展至石原所属的群体——日本陆军“中坚层”的侵华策略及活动。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所定义的日本陆军“中坚层”,是指成长于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活跃于侵华战争时期的一批日本陆军中高级军官、参谋。他们或参与陆军侵华政策的制定,或在中国战场实地制定作战计划、参与指挥作战。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是如何指挥战争、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对日军侵华政策的影响,以及这一群体的对华观感、对战争及对当时世界局势的认识等面向,对把握日本侵华战争的实态至关重要。
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中坚层”中的代表性人物,受到中日两国及欧美学界研究者的关注。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石原莞尔(时任关东军作战主任、中佐)等为首的一批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精英”军官,直接参与并指挥关东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的主要城市。他们的计划是占领整个“满洲”,把中国东北纳为日本的殖民地。石原莞尔是当时日本陆军中坚幕僚团体的成员,他和永田铁山、东条英机、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在此后日本陆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中逐步取得胜利,掌握了日本陆军的实权。
石原莞尔是典型的日本陆军“精英”军官,自少年时期开始接受军事教育,13 岁进入陆军幼年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入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陆大毕业后,石原被派往欧洲留学,归国后任陆大教官,从事教学与军事研究。这种完整且系统的军事教育背景为他的两个重要理论——“最终战争论”和“东亚联盟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谓“最终战争论”,是石原在对世界战史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世界和平无法通过教育、政治改革等手段来实现,人类自身制造了发动战争的武器,因而无可避免要经历一场大战,使人类濒临毁灭边缘,方能认识到战争之恶,并从中解放出来。而所谓“东亚联盟论”,则与所谓“最终战争论”相辅相成。
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制造伪满洲国就是石原对这两个理论的实践。1928年,石原被派往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参谋,他认为日本必将先与苏联一战,然后才是对美作战,为了“以战养战”,必须使“满洲”即中国东北成为日本的“生命线”“补给线”。他的设想得到关东军中不少青年参谋以及在陆军中央任重要职位的“精英”军官的支持,于是他们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促成伪满洲国建国,事实上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从策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陆军在华的多次军事行动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在事变前,驻中国现地的军队多次擅自行动,而东京的陆军首脑顾虑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介入,对关东军行动的态度犹疑不定,甚至采取压制态度;事变中,军队在未得到东京命令的情况下,再次采取冒进行动;事变后,陆军当局追认现地军队的做法,使事变合理化。由陆军中参谋级的军官制订计划和由在华驻军少壮派青年军官擅自实施的模式,一度对日本国内的军政关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而从制造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到分离华北再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陆军通过这种模式下的一系列行动使其权力得以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就在石原莞尔的理论在日本国内得到一定程度认可时,他却与陆军当局、其他“精英”军人甚至自己的下属在对华策略上产生诸多矛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当局主张向中国增兵,日本海军也加入进来,使得事态逐渐扩大。石原主张以“满洲”为据点,逐步蚕食中国。但是,由于当时日本已经从上到下陷入战争狂潮,石原于1938 年被排挤出参谋本部,他提出的联合东亚国家与美国进行最终战争的理论也被否定。1941 年,石原被迫转到预备役,事实上结束了军人生涯。
从提出战争理论、发动战争、指挥战争,到退出现役,石原可以说是一位具有特殊战争经历,却又非常典型的日本陆军军人。他个人的事业起伏和思想的嬗变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陆军侵华政策的变化。他的东亚战略理论和侵华构想与日本陆军的亚太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后,他一贯主张的战略构想与日益激进的日本陆军主流渐行渐远,从而被迫离开了日本陆军决策核心。
石原也被称为日本陆军的“异端儿”,因为他在军国主义极度膨胀的时代,坚持对中日战争的趋势做出与陆军当局不同的判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战后他虽然因九一八事变而在中国臭名昭著,却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甚至被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为“和平主义者”。
国内现有的抗战史研究和日本侵华史研究中专门针对日本军政人物的研究仍不够丰富,对以石原为代表的日军重要人物还有必要更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人是历史研究的‘题眼’”,人物研究的价值不应被忽略。观察身处历史大潮中的人的思考、言论、行动和选择,是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因而,对抗战时期日本军政人物的研究,能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启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抗战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参与并主导战争的日本核心人物出发,分析其经历、行动和思想,并重新梳理侵华战争的具体操作层面,从而以更多元的视角,运用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抗日战争,对抗战史研究的突破来说非常必要。
(原标题:《人是历史研究的“题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