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4月17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初汉、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利民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攻坚成效
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2018年以来,深圳全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突出成效。发布会上,刘初汉对深圳近两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进行通报。
据介绍,水环境方面,深圳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劣Ⅴ类水体由212条下降至76条。今年1-3月所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排名第26,绝对值排名首次跳出全国后30名。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得到治理,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与此同时,“深圳蓝”成为常态。2019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灰霾天数降至9天,为1989年以来最低,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十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今年1-3月,全市PM2.5浓度为2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城市生态质量显著提升。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全市各类公园共计1090个,面积达到3.1万公顷,建成“千园之城”,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此外,我市创造了注重长效、先行示范的攻坚经验。坚持用最科学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试点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全面推行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创新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南山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国首个上榜的中心城区;福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10个区,已经有6个区获得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我市成为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的城市。
决胜目标
2020年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不低于96%
今年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3月27日,王伟中、陈如桂签署发布了2020年1号令,对决胜收官的硬指标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具体来说包括: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不低于96%,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五大干流水质稳定达标,159个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
为达成这一目标,刘初汉介绍,深圳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为目标,推动治水从“旱季达标”向“全天候达标”、从“治污”向“提质”转变,实现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及74条一级支流、42条入海河流达Ⅴ类及以上,26条入库河流达Ⅳ类,159个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长制久清”。
紧盯重要指标、关键节点,全面落实2020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实施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业源减排、绿色施工、绿色生活等“十大工程”80个项目,加快推动大气质量跻身国际一流。把淘汰高排放车辆和促进新国标、新能源汽车消费结合起来,淘汰老旧车6万辆,全面落实“7个100%”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开展裸土“清零”行动,完成455家重点企业综合整治,岸电使用率提高至8%,实现PM2.5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AQI达标率达到96%以上,让“深圳蓝”更湛蓝。
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废弃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六大治理体系,完成100项试点任务,在制度、市场、技术、管理四大方面树立全国标杆,年底达到国家验收要求。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坚决杜绝环境健康风险。
构建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专项调查评估,完成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分,将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纳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入库储备及余泥渣土转运处置过程监管程序,实现全市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坚持“零容忍”“全覆盖”,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执法机制作用,“查、测、溯、治”各类排污口,“摸、排、分、清”各类污染源,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部“散乱污”企业清理,通过科技执法、联合执法、溯源执法等手段实现对违法排污的精准打击,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巩固治水
实现全市34万户排水户监管全覆盖
深圳的水污染问题曾经非常严重,建成区黑臭水体数量一度全国最多。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底,我市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水环境历史欠账,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迎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的历史性转折,一大批河流水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巩固提升治水成效,张礼卫介绍,2020年,深圳将做好雨污分流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查漏补缺工作,补齐空白点;开展老旧管网大排查行动,修复240公里以上管网;年内全面完成169个、总长101公里的暗涵整治,取消186个总口截污设施,释放清洁基流,减少雨天溢流污染;对各河道开展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工作,恢复生物多样性;打造“智慧排水”,全面做好排水管网基础信息采集,建立从排水户到市政排水管渠、再到水质净化厂的排水管网GIS系统“一张图、一张网”,彻底解决管网底数不清、资料缺失等问题,以信息化促进排水管理精细化,通过这些工程措施把全市的雨污分流率提高到90%,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突出抓好面源污染控制。今年我市将全面实施排水户分类许可备案制度,对全市34万户排水户监管实现全覆盖。
预计到2022年,全市河流水质将稳定达V类及以上,完成600公里碧道建设,全市碧道网络基本成形。到2025年,全市河流水质将稳定达IV类及以上,主要河流达到可游泳的Ⅲ类标准,在全省率先高质量建成1000公里碧道,形成生态美丽河湖新格局,努力推动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