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另一边,有一位“朗读者”与你如此相似!

2017-03-14 18:42
摘要

当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成为国内观众的新宠,阅读再次成为令人敬慕的姿态。看看朗读者的表情,濮存昕、徐静蕾、郑渊洁、乔榛……他们是不是惊人地相似!

当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成为国内观众的新宠,阅读再次成为令人敬慕的姿态。看看朗读者的表情,濮存昕、徐静蕾、郑渊洁、乔榛……他们是不是惊人地相似!

timg (16)

再看看英国摄影家Steve McCurry过去40年的全球范围内的“阅读的表情”作品集,你会发现,年老或年少,富贵或贫穷,达官贵人或凡夫俗子,一旦进入阅读状态,他们的表情居然只有一个:美丽,宁静,温馨!阅读的力量,正成为超越政治、种族、战争的“世界大同”。

央视的《朗读者》,刺破愚蒙的生存氛围,像一枚闪闪发光的箭,指引出另外一种安身立命的空间——阅读。董卿重生了,她不再是舞台上的宣传员,转身成为温文尔雅的“女神”。《朗读者》的表情,竟然如此温暖。

濮存昕、徐静蕾、郑渊洁、乔榛……一个个朗读者出场了。他们讲着催人泪下的“人的故事”,并挑选不同的文学片段朗读,挑动起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

朗读者的表情居然惊人相似,过滤俗尘间的一切身外之物,只留下内心的一片纯粹。

fd85aca

▲1994年,缅甸

5fd6a89

▲2015年,纽约

7e21c6c

▲1984年,罗马

《朗读者》唤醒人们的记忆,让人怀想年少时、恋爱中、火车上、或者人生最低迷时的一个场景,一幅剪影,一次有书做伴的短途旅行。即便几秒钟,朗读者的表情,让你感到“曾经拥有”。

另一个《朗读者》会走出脑门,在眼前若隐若现。米夏为汉娜朗读的表情,在热恋中和在狱中,竟是那么相似。生与死,朗读是生命的贯穿。

02c14ba

▲电影《朗读者》剧照

“阅读者很少感到寂寞或者无聊,因为阅读是避难所,阅读是启蒙地”。在全球拍摄《阅读的表情》的摄影家史蒂夫•麦柯里说,“阅读的智慧有时候是可见的。对我来说,当我看到一个人在阅读,就觉得是一个闪亮的发光体”。

光亮从书本中闪烁,点亮意大利博物馆低头的女子的脸,或者让喀布尔街头的小贩充满灵气。历史在变迁,生活状态在变,而阅读的表情自古至今几乎不变。

34f5967

026f8b9

▲2012年,翁布里亚

阅读的姿态是随意的,比如在燃烧的炼铁炉前随便拿份报纸阅读,一手拿香烟一手拿报纸,或者在博物馆巨大的骨架标本下阅读,背靠大象阅读,他们的表情居然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被暂时送往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的灵魂“出窍”。

14d007e

▲1996年,孟买

6cabb27

▲2010年,清迈

对于全球阅读表情的关注,匈牙利的传奇摄影家安德烈•柯特是先驱。他花了50年的时间,专注于拍摄世界各地的阅读表情,并于1971年出版摄影作品集。他最杰出的作品,就是阅读肖像。

科特讨厌摆拍,或者对阅读的姿态进行这样那样的蓄意分析。他说阅读的表情很简单,很短暂,就是一首田园诗,或短或长。

8003176

▲2014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皇家葡萄牙语阅读室

麦柯里的阅读表情系列,全是抓拍的,捕捉到的是人们专注于文字的那个温馨瞬间。瑞士诗人、小说家赫尔曼•黑塞在说到为什么人在阅读时最美,他说“当我们的想象力和对书的理解力达到高度一致时,我们已经不再关注书上印刷的是什么,而是从书本上跳跃,在冲动和启蒙的激流中游泳。” 

53cfb2b

▲2013年,埃塞俄比亚

阅读,把人从现实生活中拉走,进入另一个新鲜的、值得学习的世界。卡夫卡的书,是劈开潜伏于“我们内在的冰封大海”的斧子;萨根的书,证明人类有能力魔幻地工作;鲍德温的书,让人掌握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方法;萨义德的书,让人看到东方主义是一种虚幻的建构;韩少功的书,真切而有趣地讲述着西方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波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更是说,“阅读,是一种超人的力量”。

cd6d3a2

▲2002年,喀布尔

阅读者的思绪总是与写作者的心弦互动。一本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可以让人更深地理解人性的难测;一本学术著作的指点,你马上理清现实社会的扑朔迷离。阅读的表情,是忘我的表情,激发出人类最美的瞬间。

f507e7d

阅读还是连贯的,书香门第的传承并非“中国制造”。这位在斯里兰卡寺庙前读书的老妇,正给孙子朗诵。她说她成为一个阅读者,首先是年幼时听父亲给她朗读《金银岛》,入睡前听母亲讲《五个中国兄弟》的故事。“我的世界因此扩宽,我的阅读历程因此展开”。

9cd6c91

▲1995年,斯里兰卡

上世纪30年代,有篇短文叫《书的魔力》,其中讲述阅读的“变形”特征:“在广饶的世界中,人类从自然界并没有得到什么礼物,给他们的礼物就是头脑,书的世界是给他们的最大馈赠。没有文字,就没有书籍;没有历史,就没有人文情怀。”也因此,当人把自己圈限在一个狭小空间,一个单人书房,人类的历史和文人的气息从书架上飘下,簇拥在你周围,你阅读的表情自然而然地优雅、干净。

22c6fc8

▲2011年,中国北京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文字和写作是神圣的,是充满魔力的。同样对阅读者来说,文字和书籍也是神圣的,那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阅读时保持着同一种表情——那是发现自然和人文的“秘密”时人的感情的纯天然流露,没有化学药品,没有添加剂。

阅读的姿态千差万别,自尊的状态,发光的眼睛,孤独的身影,放松的架势,但表情和感觉却是一致的:那是发现的快乐,启蒙的愉悦。

即便在地铁上读手机的人,或者在公园草地上躺着看IPad的人,他们的表情也是无差别的。书不是一定印在纸张上。更多的技术发明,更多的传播渠道,更简洁的承载工具,都将使书赢得更多尊严和权威。当一部电脑就是一个图书馆时,文字的魅力将点燃更多思考的心,想象的脑。

ce3eb7a

▲1991年,科威特

人性是大同小异的,人获得历史、人文、知识的途径也是一致的,那就是阅读。所以不同种族的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不同工具和载体的人,阅读时的表情也是惊人相似。人类的进步,就是从阅读中传承的。

见习编辑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