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北京故宫建成 600 周年之际,一部反映故宫博物院创办发展全景历程的回忆录《故宫五十年》已于 2020 年 4 月在全国上市。《故宫五十年》以 1925 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为开端,再现了故宫博物院 50 年的动荡岁月,涵盖了故宫文物清点造册、国宝疏散后方、文物出国展览、文物运台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有关抗战期间百万件国宝在战火中南渡北归、西迁东还的部分经过,更是首次在大陆披露。该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故宫博物院元老亲自撰写,回忆创办艰辛
《故宫五十年》的作者那志良先生 1908 年生于北京, 17 岁便进入故宫成为一名职员。彼时,故宫博物院在"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决议下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赶上在"双十节"开幕,工作人员必须在二十天内布置好各个展室。甄别赝品、刷洗、编目、撰写展览卡片,一套流程做完整才能将展品陈列。
到了正式开幕那天,神武门外早早就站满了人。九点开门后,人们一拥而入,顿时拥挤不堪。时任博物院常务委员吴瀛如此记叙当日情形:是日万人空巷,咸欲乘此国庆佳节,以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余适以事入宫略迟,中途车不能行者屡,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
然而这份热闹没能维持多久,故宫博物院就迎来了多重危机。1926 年 3 月,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与古物馆馆长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随后,"直鲁联军"进京后要求"接收"故宫,迫令博物院腾让。同年,部分满清遗老联合以清室内务府名义致书国务院,谋溥仪之复宫及恢复优待条件。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故宫博物院就历经四次改组,始终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直到 1928 年北伐成功后,故宫博物院暂时赢得了稳定的局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宫博物院被迫南迁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在侵占东北后,对华北也虎视眈眈,北平形势危矣。为保护国宝遭战火毁灭或被日军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消息一出,群情哗然。不少民众认为博物院此举有动摇人心之嫌,也有人将这视为博物院内部私吞国宝的障眼法,更有甚者对工作人员发出了恐吓。
那志良先生也是受到人身威胁的故宫人之一,家人也劝他辞去文物押运工作。前方是注定艰险的护宝路,后方有日军步步紧逼,那志良对此却不以为然。他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守护文化的使命:"故宫文物是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毁掉一件,就少一件,国亡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便永无复国之望了。"
据《故宫五十年》统计,从 1933 年 3 月 15 日到 5 月 15 日的两个月时间里,共有 19557 箱的故宫文物分五批运出了北京。先到上海,次至南京,后分南、中、北三路运送,最终分别在贵州安顺,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山等地"避难"达七八年,辗转两万里,历时 14 年光阴。
在那志良先生的记录下,我们发现对文物造成威胁的不仅有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然而,1945 年抗战胜利后进行文物清点时,这 1 万多箱国宝,几乎无一损毁或遗失,堪称文物史上的奇迹。
六百年风雨飘摇,故宫精神薪火相传
近年来,曾经"高冷"的故宫摇身一变成了备受追捧的"网红"。故宫文创成为"国潮标杆",《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 • 故宫》等作品更吸引了年轻人关注故宫、了解故宫人。回想博物院初建时的岌岌可危,正是一代代故宫人的典守才使得矗立 600 年的紫禁城在今天重新焕发光彩。
在《故宫五十年》中,那志良先生以亲身经历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我们再现了初代故宫人的精神面貌。除了专注于技艺的工匠精神,故宫人还有一份"守初心,担使命"的追求。恰恰是这些逆行者的负重前行,方成就了今天走向国际的"故宫 IP "。在保有匠心之外,牢记历史传承精神才是故宫走向下一个千年的要义所在。
《故宫五十年》
那志良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李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