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战“疫”期间,休闲娱乐业集体“停摆”,电影院停业至今已超过两个半月。随着生产生活的逐步恢复,观众也随之调高了对影院观影的期待值。中国电影家协会近日联合猫眼研究院组织的一次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研显示,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其中,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
疫情过后,观众观影习惯是否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影迷是否会因兴趣发生转移而流失 这份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研旨在全面了解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对影院观影的意愿变化、系统评估疫情对电影放映市场的影响、发现疫情后行业发展的难点和机遇,从而为行业恢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据悉,本次调研数据来源于猫眼数据平台影院购票观众的有效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1530份,性别、年龄比例及城市分布参照了院线观众的总体分布。其中,受访者男性占比52%,女性占比48%;一线城市占比19%,二线城市占比47%,三四线城市占比34%;25岁以下观众占比36%,2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64%。
调研报告显示,接近70%的受访者已经处于“正常上班”状态,公众生活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从线下活动的恢复情况来看,“商场购物”“餐饮”等恢复比例较高,但属于休闲娱乐业的“旅游”“演出”“展览”等显示出了非刚性消费的特质,恢复度较低,尤其是针对演出行业,半数以上受访者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2020年疫情会造成自己收入减少,尤其对月收入万元以下的人员影响较大,而收入万元以下者占总观影人群的比例为81%,这两组数据叠加,意味着八成左右的观众群体将面临生存压力增大,这或将导致他们在恢复期内缩减观看电影等娱乐性开支。
那么,何时是观众认为的回到影院的“安全”时机呢?调研报告显示,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40%的观众认为要等到“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同时也没有输入型病例”时才能放心观影。从时间点来看,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有半数认为,最快5月中旬之前可以到达适合影院观影的时间节点,但有近40%受访者认为最慢要等到9月以后。
在影院恢复营业初期,近60%受访者认为“影院的防控措施(测体温、实名登记等)”和“票价的优惠力度”会增加自己观影的冲动,还有40%认为“是否是新片”为重要驱动因素。在票价上,80%以上受访者对30元以下的票价,尤其是21元至30元的价格区间接受度较高。在影厅人数上,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座位数100以上的大厅40人以下观影可以接受;50人至100人之间的影厅控制在30人以下;50人以下的影厅控制在20人以下。在影院营业后,针对“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受访者接近60%;针对重映“经典国产电影”“经典外国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受访者接近20%,这说明新片是拉动影院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原定于鼠年春节档上映的影片《囧妈》因疫情影响转至线上免费放映,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调研结果来看,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付费可以接受。
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影院形成重创,复工也还没有具体日期,但一些电影人却保持乐观心态。纪录片《二十二》导演郭柯相信电影的消费观念大家已经形成,“也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到时候票房还会经过一轮反弹,这不好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也表示,观众肯定会重返电影院,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