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从传统滋养中提振文化自信

特派记者 杨 媚 韩文嘉 杨丽萍 周元春
2017-03-07 08:21
摘要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接连掀起传统文化热潮,但是“热”起来后如何才能“传”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接连掀起传统文化热潮,但是“热”起来后如何才能“传”下去?传统文化怎样走出“为传承而传承”的怪圈?我们又该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筑牢文化自信?

全国两会上,有关“提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热议。他们纷纷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彰显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日渐“热”起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底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以“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例,阐述了中华文脉绵延相传、牢牢扎根在民间的观点。在他看来,“诗词大会现象”再次印证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近期,随着“朗读者”“大秦帝国之崛起”等一大批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收获大批粉丝,《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火热进行,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都让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热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当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正迎来一波复兴潮,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

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小组讨论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的话题更引起众多艺术家热议。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说,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热”起来,还要“传”下去。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起了各界学习讨论的热潮。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文化传承,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说,真正的文化传承应体现出文化自觉,要进行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就是以文明进步为旨归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有新的价值意义被发现、被阐释,并在阐释中被增值。”

文化传承,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

好几位代表委员都表示,激活传统文化使之融入当代生活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深奥。与人为善,给快递员道一声“辛苦了”;孝敬父母,春节回家陪陪家人;慎独慎隐,少做网络“低头族”……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理应水乳交融。

文化传承,要亲近青少年。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以昆曲创新传承方式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应当走进大众、尤其走进青少年。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叶少兰也表示,“京剧进校园”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们并不需要把孩子都培养成京剧演员,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欣赏,通过尝试唱、念、做、打,来接触美好的艺术。京剧的内容,会让孩子们懂得怎么爱国、敬老、做人。”他认为,除了京剧之外,我国还有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种类,也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了解的渠道。

文化传承,还要创新传播方式。

如何以“互联网+”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是许多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举例说,北京故宫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雍正萌萌哒”动态图片,以及南京博物馆采用扫二维码听“博物馆故事”的尝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网上转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则正在进行文化保护数字化、艺术展览数字化的尝试。他们用将近4年时间完成了西藏布达拉宫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并逐步通过图书、网页等形式让这些文物走进大众生活。“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去年的1000多个展览,我们也把它们变成了数字化展览。即使在100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看到这些展览资源,它将永不落幕。”

筑牢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世界眼光、开放意识,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资源进行有效吸收、借鉴。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所说,“只有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文化的因素,融入自身文化的肌体中,并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才能真正增加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赵丽宏说,我们要筑牢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他建言,中国可以建一个以中国文化历史为底蕴的主题乐园,设一个中国发起和主办的世界文学奖评选。“国外有米老鼠,我们也有自己的孙悟空。”

“中国文化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更好地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说,打通语言关很重要。“一方面,应该大力培养各种小语种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扫除语言障碍。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译介很重要,现阶段我们应该加大与其他国家翻译界、文学界的合作,将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地道的、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外文版本,使之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则提议有关部门启动“中国文化大辞海”编纂工作,并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使其成为传承、传导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百科型大型工具书,助推中国文化全球推广。“里面不仅要有包括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文化内容,也有海内外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美食、民俗、成语故事等最‘接地气’的内容。”

“深圳的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文化+科技的探索步伐从未停止,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独具优势。运用新技术建立文化数据库、制作全景VR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可以很便捷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筑牢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万捷说。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