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例!73岁心律失常老人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协和
2020-04-14 16:13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心内科,73岁张阿姨的心脏内成功植入了一枚世界上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她的心跳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律。该起搏器重量仅约2g,电池续航寿命超过12年,兼容核磁共振扫描功能,可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

4月11日,经过几天的治疗和康复,张阿姨顺利出院了。据悉,这是深圳成功实施的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标志着协和深圳医院心律失常诊治迈入国际内先水平,起搏器植入也将进入“无线微创时代”。

术中为患者穿刺

心律失常4年曾多次拒绝植入起搏器

张阿姨是湖南人,17年前因患心脏瓣膜病并冠心病做了“二尖瓣置换+冠脉搭桥手术”,5年前又再次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术”。4年前,张阿姨的心跳开始变慢,每年要住院1-2次,家人非常担心。“这几年我是睡觉都睡不好,生怕她半夜心跳停了。”张阿姨的儿子李先生说。

3月28日,因“胸闷心悸3天”,张阿姨到协和深圳医院就医。入院后的心电图显示,她患有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当时心率最慢只有32次/分。

“心跳缓慢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谢培益说。正常人的心跳约为60-100次/分,心跳过缓则是指每分钟心跳在60次以下。心跳缓慢将无法保证心脏在日常活动或正常运动时输送足够的血液到人体各器官,并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头晕、黑朦、晕厥、走路缓慢等,严重的心跳过慢导致缓慢心律失常心肌病甚至会引起猝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的患者明显增多。而起搏器植入术是目前针对心跳过缓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准备植入Micra起搏器

李先生介绍,此前他曾带着母亲辗转湖南、广东多家医院就医,都被建议安装起搏器,但因对传统起搏器植入有顾虑,一直没有植入。

传统的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大约火柴盒大小,埋藏在胸部的皮下,与放置在心脏(右房、右室)的电极连接。“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植入需要在患者胸口开出3公分左右的切口,术后可能出现皮肤囊袋感染、出血,电极损伤、脱位等并发症,这也是一些患者和家属有顾虑的一个原因。”谢培益说。

考虑到张阿姨的身体状况,并与患者和家属做了充分的沟通后,谢培益及其团队选择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体积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进行植入,并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

起搏器植入后的影像

40分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无切口

4月4日上午,在局部麻醉下,谢培益及其团队为张阿姨实施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经过股静脉穿刺,谢培益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患者心脏内部(室间隔右室面),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术后无需换药。术后第二天,张阿姨就能下地活动了。

据介绍,Micra无导线起搏器是首届进博会上的明星产品,也是目前全球体重最轻、体积最小的起搏器,其大小类似一粒维生素胶囊,重量仅2g,比传统起搏器体积减少93%。值得一提的是,它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超过12年,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的稳定性,同时兼容1.5T(特斯拉)/3.0增强核磁共振扫描。

“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可以做核磁共振,而传统的心脏起博器不可以。”谢培益说。与传统的心脏起博器植入相比,Micra无导线起搏器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无囊袋感染、出血,无电极、损伤脱位等并发症,同时,无切口,无伤疤,患者恢复快,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生存质量将大大改善。

“这次手术终于把妈妈多年的心脏问题解决了,以后我们家人也不用整天为她担惊害怕了。”看到气色和心情越来越好的母亲,李先生感慨地说。经过几天的治疗和康复,张阿姨身体恢复非常好,出院后也可以正常运动了。

目前起搏器有单腔、双腔和三腔等三种,其中无导线起搏器为单腔。不过,并不是每个心律失常的患者都适合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房颤合并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Micra植入的最佳适应症。” 谢培益说。这次深圳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也开启了深圳无导线起搏的新时代,将让更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获益。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协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