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浓缩了70件珍贵雕塑作品
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7-03-03 18:18

广州市的《五羊石像》、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烈士陵园的《广州起义纪念碑》、东莞市虎门镇林则徐公园的《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像》、南京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像》等等这些城市雕塑,是不是耳熟能详?

3月3日,广州雕塑院成立60年以来的70件珍贵历史作品,开始在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展出,展览展至4月6日。

见证时代变迁与历史发展

003

广州雕塑学院院长俞畅给学生及嘉宾介绍《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像》

广州雕塑院于一九五六年成立,是广东最早的雕塑艺术专业机构,也是国内五十年代成立的三家雕塑创作专业机构之一。它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广东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十年来,广州雕塑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文化态势呈现自己的独特面貌。广州雕塑院雕塑家的生活与创作,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艺术创作道路,折射了新中国美术曲折发展的历程。广州雕塑院雕塑家用众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书写着中国大地上的雕塑史,见证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景观与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象征。

安放于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烈士陵园的《广州起义纪念碑》等城市雕塑,记录着中国革命年代的种种历史;《金色五环》、《体育·大自然》等作品,则是反映当代体育竞技风貌,将奥林匹克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由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创作的《大禹》,则是为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而创作,极具时代意义。

004

《金色五环》

423550440263842200

《大禹》

009

《孙中山》

通过展出广州雕塑院60年来的创作成果,广大市民也将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风貌特征。

从艺术殿堂走入民间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告诉记者,雕塑的发展很快,越来越多人喜欢、收藏,已经从艺术殿堂走入民间,走进家庭。雕塑的平民化、大众化,赋予了雕塑更多能量与生命力。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作品中,不乏有反映大众生活,且构思巧妙、极具创新的作品:许鸿飞创作的以“肥女人”系列作品中的《惊起》、《飞花》、《快乐的胜利》等,突破性地以现实生活中的“肥女人”为主题,展现“肥女人”的美与活力,传达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唐颂武的《数字你我他》,则是结合生活所离不开的科技元素,创新地用新型材料——有机玻璃来表现,展现出科技的魅力。城市雕塑的平民化,雕塑题材的生活化,这也是“南派雕塑”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006

《欧阳海》

005

《飞花》

雕塑城市精神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烙印,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精神体现。本次展览,展出城市雕塑近20件,其中近半数以上的作品安放于广州,比如堪称广州城市象征的《五羊石像》、安放于南京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像》、广西的《刘三姐》、惠州的《客家女》等其他省市的城市雕塑。

007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像》

008

《五羊石像》

在众多展品当中,安放于东莞市虎门镇林则徐公园的《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像》备受东莞市民关注,该雕塑由凌镇威、詹行宪、尹积昌、蔡修齐、姚志强等联手于1972年打造,用以纪念鸦片战争中英勇抗英的虎门人民,歌颂他们顽强战斗的精神,该雕塑也成为了虎门的标志乃至东莞的城市象征。

东莞与雕塑颇有渊源,其在广东省雕塑界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张松鹤、蔡里安和李汉仪等人,都是著名的东莞籍雕塑家,为东莞的雕塑和中国的雕塑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正是出自张松鹤之手。

见习编辑 黄子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