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去关馆看李小可的“水墨家园”

记者 尹春芳/文 齐洁爽/图/视频
2017-03-02 18:34
摘要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2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

作为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学术展的开篇之展,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2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以“水墨家园”为主线,展出李小可近年创作的百余幅水墨作品。共分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师法自然”四个篇章,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画家关注的北京、西藏、黄山的三个主题以及他遍访大自然的大量写生作品。“水墨”是李小可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承载东方文化的特征。“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具有东方特征的传统文化。

李小可在开幕式上-2849

李小可在开幕式上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是继2013年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的“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后,李小可再次携近160幅作品来到位于华南地区的艺术重镇深圳,这也是近年来“水墨家园”巡展中展品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角度最全面反映艺术家目前现状的展览。

借助此次展览的契机,记者采访了李小可。

李小可致辞-2851

李小可致辞

虽已到古稀之年,李小可看上去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谈吐之间,旁征博引,呈现了他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艺术的哲思。谈及他对艺术的体悟,他觉得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中,他永远是一帆探索的小舟,“学海无涯,我只求今天比昨天进步一些。不管能走到哪一步,我会不停的走下去。”

“李家山水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李小可的父亲李可染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2017年是一代绘画大师李可染诞辰110周年,选在今年在深圳举行大型个展,对李小可而言也有特殊的意义。之前在电视台采访时,主持人问他:如果您父亲看到今年的您会怎样?原本平静的他忽然哽咽,停顿了一分钟后说,“他不一定说好,但一定会感到欣慰。”

李可染创立的“李家山水”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成果。其气韵雄浑丰厚、用墨层层积染,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面貌。独具一格的笔墨特征和经典图式,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至今仍然活跃在艺术界。

李小可 《有无之间》 2014年 70×35.5cm

李小可 《有无之间》 2014年 

“李家山水”已成一个流派。在李小可看来,“李家山水”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李家山水的精神内核是东方文化,是个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它的基调是雄浑的,是创新的,是磅礴大气的。艺术创新有难度,创作出的作品既符合新的时代,又有新鲜感与个人精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李家山水’传承的就是一种勇于挑战与坚持的精神。”

李小可 《大栅栏》 2009年 69×69cm

李小可 《大栅栏》 2009年

李小可认为,过去很多人对李可染一知半解。在他眼中,父亲是一个坚持东方文化精神追求的艺术家,他用西方的观点对待山水画。“他13岁拜钱适之,打下东方文化的基础;22岁到了杭州美院,学习西方素描。他特别刻苦,经常练到汗流浃背,一年之后全院素描最好。父亲美专毕业之后选中国画,文化的选择是中国的;他也爱看京戏、地方戏。骨子里一直坚持东方文化的选择。”

“写生是艺术家与生活的碰撞”

用现代的时髦话说,李小可是“艺二代”。这层光环,给他带来学习艺术的优越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生活在浓厚而高雅的艺术环境之中,吴冠中、黄胄、齐白石、东山魁夷等等大师让他耳濡目染。见过高山大江,眼界自然开阔。然而光环的背面,也让人容易忽略他的才华。谈到这一话题,李小可显得很坦然。“作为大师之子,在艺术上更不能放过自己。可能要获得人们给你一点认可,你要付出更多。对艺术家来讲,有真情,有压力,也可以变压力为动力,不急躁,不倦怠。”

李小可 《药王山的晨祈》 2016年 34x70cm

李小可 《药王山的晨祈》 2016年

李小可说,“我父亲让我们最为受益的是他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他的故事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他对艺术的态度。”李可染对艺术的思考也启发了李小可。譬如,李可染说过,不与照相机争功;写生要永远保有新鲜感与敏感。

从北京到黄山,再到西藏,李小可用水墨作为探索精神世界的载体。此次展览展出约40幅被李小可称之为“西藏美术日记”的小幅作品,作品记录了他这二年进藏的足迹,也是他深入研究西藏题材水墨表现新可能性的结果。他说,他每年都会去西藏,从三江源头到茫茫雪山,步履不停。

有趣的是,此次展览特别专设一个展厅,复原了李小可画室的一面“悟道墙”,展示他长期以来每天晨起“日课”所进行的大量书法、绘画练习以及关于创作思考所记录的“艺术备忘录”,也试图以一种更近观的视角,更亲近的方式,更贴近的感受,让观众更接近李小可创作源泉的发力点。

观看作品展-0002

观看作品展

李小可认为,绘画这个事儿,除了修养,也是个手艺,手头上要有积累,对于我们来讲还是缺乏这个能力。“过去艺人跟老师学戏,一板一眼很扎实,少一点都不行。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艺术有了多元化、多种风格和多种观念以后,给大家开辟了很宽也更多的道路。但从对道路的选择,再到能够走得出来,是很艰苦的。一个腔调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酝酿,就跟酿酒一样,勾兑和酿出来的酒是两回事,艺术需要酿,这个酿就是支撑你最后结果的过程。”

在李小可眼中,写生并不是去到一处地方,挥毫拨墨那样简单。他将写生视为一种艺术家与生活的一种“碰撞”。“我们师法自然,师法古人。但大师有自己的经验,你如何把你的特殊性的感受形成一种自己的语言,如何把纷繁复杂的世界概括在一尺两尺的画作,形成自己的语言呢?换句话说,要把生活本身带给你的感动,转化成绘画。”

“任何艺术的表现,都是结构关系的表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曾这样评价李小可的作品:李小可从“北京系列”起步,发展到2009年的《水墨家园》,已经进入到形成特色而至成熟的境界。他那极具形式感的画面表现,不仅传承了“李家山水”的风范和品格,而且将李小可的个人特色推进到学术的平台之上,人们通过它看到了中国水墨的魅力。

李小可《山口》 2016年 45x53cm

李小可《山口》 2016年

在李小可的作品《宫墙》《夏》《宫雪》《水墨家园》中,他擅长借助于当代视觉化经验的水墨语言,让画面呈现出流动的音乐感。这源自李小可长期对结构的研究,“绘画的语言既有造型,也变成结构性的,有无之间,是艺术表现的相对。我的作品有韵律感,在行走与静之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在他看来,任何艺术的表现都是结构关系的表现。

李小可《回声》 2016年 53x45cm

李小可《回声》 2016年 

至于如何去呈现这种结构的“秘诀”,李小可想了想说,是画家对微妙事物特殊的观察力、特殊的控制力、特殊的表现力。

他谈起艺术来滔滔不绝,任何与艺术相关的话题总能引发他的兴趣。是古典乐迷,歌剧迷,也是影迷;喜欢音响,爱照相机,懂京戏地方戏,喜欢蒙古长调,私底下李小可是个热爱生活且有趣的人。李小可有一句话叫“生之恋”,大概意思是说艺术家,一定要对人生经历有爱恋,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痴恋。

李小可 《江西写生—庆源雨后》 2016年 69.5x69.5cm

李小可 《江西写生—庆源雨后》 2016年 

记者了解到,该展为期一个月。李小可还将于本周六做客深圳大学城“名家讲坛”,为鹏城观众们带来一场名为《李小可和他的水墨家园》的精彩讲座。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