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申请已经启动,作为有娃家庭一件“一等一”重要的大事情,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记者最近和人聊天,听到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家娃报上名了没?”其实,小通君知道,非深户籍家庭的家长们肯定更加紧张,为了帮助外来务工的非深户籍家长们稳定一下心神,小通君特意整理了一份非深户籍儿童的入学政策——
你家娃不是深户?
在全国上下集体吐槽上学难的时候
您选择让娃在深圳上学
就应该偷着乐了!
因为——
这里在全国率先积分入学
过半公办学位给了非深户孩子!
深圳,不只是包容!
来了就是深圳娃!
深圳从2014年起
全面推行积分入学办法
作为拥有众多外来务工者的大城市,能不能上公办学位,按居住年限、户籍住房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等等一分一分给你累加。
也就是说,哪怕你不是深户,但你在深圳居住多年,为这座城市做出了贡献,深圳也会给你的孩子同样优质的教育——这座移民城市有骨子里的公平意识。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6—2017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就再次强调:公办学校要优先安排深圳户籍和符合“1+5”文件规定的非深户籍适龄儿童入学。民办学校招生工作一并纳入辖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受委托试行义务教育学位补贴的民办学校要优先招收符合“1+5”文件规定的非深户籍适龄儿童,凡符合“1+5”文件规定的非深户籍适龄儿童,如未能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要安排在民办学校就读。
来了就是深圳娃!
每年半数以上学位
给了非深户籍学生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新改扩建79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新建1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整个“十一五”时期的两倍。新建幼儿园339 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4.8万个,是整个“十一五”时期的1.4 倍。大量来深建设者的子女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2.5%、公办学校58.7%的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保障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就读需求。
以2014年9月为例,当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招生25.4万人,其中小一招生16.3万人(公办9.0万人,民办7.3万人),初一招生9.1万人(公办5.8万人,民办3.3万人);25.4万名新生中,69.7%的学位给了非深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的非深户籍生占公办学校招生总数的52.3%。
来了就是深圳娃!
入学材料申报
与深户一视同仁
非深圳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在深接受义务教育需提交哪些就读证明材料:凡年满6-15周岁,有学习能力,父、母在深连续居住1年以上,且能提供以下材料的非深圳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可申请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原籍户口本、本市居住证;在本市的有效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或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提供的《房屋租赁凭证》。无法提供《房屋租赁凭证》的家庭,可提供由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信息》;儿童父母在本市的社会保障记录;计划生育信息。
记者经常看到有些市民在网上吐槽,诸如手续繁琐、资料难准备、耗费时间等等,误解主管部门在为入学设障,可是小通君表示这个评价很“盲人摸象”——深户孩子的入学材料也要这么多内容好么!一点都不会比非深户籍的娃简单好么!作为入学必须核验的证明资料,这已经是最基础的内容了,难道不是吗!
来了就是深圳娃!
在大深圳的民办学校读书
政府还补你钱!
积分不够上的是民办?深圳也给你教育补贴:小学一年5000,初中一年6000!
201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和规范优质办学奖励等三项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公共普惠性政策。
受益于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的,还有民办学校老师。在我市民办中小学校教学岗位工作,连续从教3年以上的民办学校教师,从第四年开始享受从教津贴,发放标准为:满3年每人每月300元,以后每满一年每人每月增加100元,每人每月至1000元止。
2015年10月,我市再次发放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校设备设施补助经费,对招收符合“1+5”条件学生并通过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验收或市一级以上的民办中小学校(不含开办时间不足1年的民办学校),补助标准为10万元/班。优先用于保证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设备设施。
跨过这片青草地,小通君就带领读者走进4个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家庭,看看他们的求学历程、听听他们的心声、也体悟一下他们的生活——
调查
在深圳校园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
为非深户籍,
在父母的带领下,
他们或早或晚地来到深圳,
开始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生涯!
他们惊叹于城市的快捷,
也感受着经济的差异!
他们身着同样的校服,
怀揣着缤纷的梦想!
他们是外来工子弟——
可他们更是备受珍视的“深圳娃”!
来了就是深圳娃——
他们与这座城市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一起迎接朝露晚霞,一起坐看花开花落!
不让女儿成为留守儿童
来深就读民办学校
姓名:李慧嘉
家乡:湖南郴州市安仁县
就读学校:冠华学校银丰分校
年级:小学二年级
李慧嘉今年8岁,在宝安区冠华学校银丰分校上二年级,慧嘉的妈妈文琴英告诉记者,在给女儿选择学校方面自己花的心思不多,她对附近学校的情况也不甚了解,跟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在文琴英的印象当中深圳公办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明显高于民办学校,然而,由于文琴英夫妻双方都没有在深圳购买社保,缺少了这个最关键的申请学校所需的条件,她只好把女儿送进家附近的民办学校。
慧嘉就读的学校距离她的家仅仅需要步行5分钟,这也是文琴英夫妻俩为她选择这所学校的主要原因。“家附近有三所民办学校,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并没有认真考察过哪所学校会更好。”李慧嘉的妈妈文琴英告诉记者,每个学期的学费并不算太贵,一学期2670元。
“跟申请公办学校学位所需的材料相比,民办学校申请的手续十分简单。”文琴英说,只需提交户口本、身份证就好了。对于她一个钟点工阿姨来说,公办学校申请所需的材料实在太过复杂,如今入读了民办学校,虽然每年老师也会提醒他们只要准备好相关材料,政府会给他们发放学位补贴,但同样需要很多的材料,为此,她从来没有去申请过。
即使女儿没法就读深圳的公办学校,但文琴英还是坚定地把女儿留在身边,一方面是不想让女儿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与家乡的教学水平相比,深圳的民办学校还是要强些。“老家那的村镇学校规模很小,一所学校6个年级加起来也就数十个学生,一二年级更是只有十来人,还合在一起上课。”文琴英说。
跟许多小孩一样,慧嘉也有课外培训,不同的是,不少孩子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参加的,而慧嘉则是主动跟妈妈提出来的。在文琴英做家政服务的楼下,有一家艺术培训中心,去年2月,她带着女儿在楼下逛,女儿被跳舞的老师和孩子深深吸引了,提出了学习舞蹈的愿望。
文琴英告诉记者,起初培训中心的老师还不愿意女儿学,说孩子学跳舞最好从两三岁学起,但当时女儿已经6岁多了,错过了学习最佳的年龄,建议女儿学学古筝。但女儿还是对跳舞感兴趣,在学了几节古筝后,还是提出来想学跳舞。慧嘉学习跳舞的强烈愿望打动了培训中心的老师,没想到,刚练习了几节课,老师便说慧嘉的天赋不错,学得很快,如今学了一年多,已经超越了学了四五年的小伙伴了。
“女儿的学习热情很高,回到家后常常主动练习,每天睡觉前还会压压腿,温习刚学到的新的舞步。”文琴英说,看着女儿跳舞方面的进步确实挺高兴的,目前一周两节每节50元的舞蹈课她也还可以负担得了,但她担心随着女儿越跳越好,所需的费用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承受不起的话,这些年就白学了。昨晚,在宝安海华社区自由六队北的出租屋里,记者见到了嘉慧,刚做完作业的她正在练习跳舞。“压腿疼吗,会不会很辛苦?”记者问到,“疼是有点疼啦,但不辛苦,因为我喜欢。”嘉慧说。
不会电脑上网差点搞不定报名
姓名:王熙(化名)
家乡:广东阳江市阳西县
就读学校:正在申请南山区留仙小学
过去的3月,对于王家宝(化名)来说一直处于异常焦虑的状态,原因是小一学位预报名马上就要启动了,而他的一些申请材料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于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文化的外来务工者,面对申请学位所需的一大堆材料,真的有些一头雾水。”王家宝说,作为家长当然希望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目前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能否成功现在还不好说。
根据“1+5”文件的有关规定,居住证、社保、房屋租赁证明、计生证明等是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申请小一学位所需的一系列关键材料。“虽然教育部门、学校也都印发了宣传册,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头都大了。”王先生说,不要说每一个材料都准备好,就连读懂这本小册子,他也觉得有点吃力。
以办理房屋租赁凭证为例,今年居住在“农民房”(无合法权属证明房屋)无法开具房屋租赁证明,王先生焦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幸好到了3月初,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处理办法,使得他及时地办理了《房屋租赁信息》。“虽然住房信息解决了,但这份《房屋租赁信息》并不能积分,按照目前的积分入学办法,我担心孩子的分数不够而无法入读公办学校。”王先生告诉记者,在此期间,竟然还有一些声称有办法的人来找过他,说可以帮他出具一份购买农民房的证明,条件是5000元。起初,他还打算花钱试试,但5000元的价格对于一个外来务工家庭来说也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又考虑到跟这些人素不相识,担心被人欺骗,最后跟家人商量后,只好作罢。
“幸好我太太的侄女小燕是个大学生,在手把手地帮我们。”王先生说,在网上预报名前,他终于把材料基本准备好了,但网上预报名的流程差点把他吓退。来深打工10点的王先生,从来没有用过电脑,开机、上网、填资料通通一窍不通。好在这时还是太太的侄女小燕伸出了援手,答应帮忙网上预报名。“当时,我记得把所有认为有用的资料不加筛选地放进了一个购物袋里,装得满满的一袋子。”王先生说,因为搞不懂到底哪些资料有用哪些没用,连太太查环查孕的B超单都放了进去,就这样,网上预报名还是顺利搞定了。
很快就到南山区小一报名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的日子,王先生的心情依旧忐忑不安,在网上预报名完成后,那一大袋资料又给回了他。“我准备拿着这袋资料过去学校,管他有用没用,宁滥勿缺。”王先生说。
深圳真好,娃有了学上!
姓名:乔伟(化名)
家乡:安徽阜阳
年级:初二年级
乔伟现在是一个深圳娃了,去年他如愿以偿地入读了福田区中心区的一所初中,每天可以步行去上学。从景田北租住的农民房走过去,十几分钟的路程,乔伟总是很开心。
乔伟父母常年在这个小区外收废品、接一些零工,附近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乔大哥乔大姐。暑假里,乔伟经常会懂事地给父母帮忙,有时他还四处卖一点莲子,以贴补家用。
去年的暑假,对乔伟父母来说,首要大事就是给他申请初中学位。乔伟和爸爸都办理了居住证,但是妈妈却一直没有办,再加上一些文件需要回安徽阜阳的老家办理,这可为难坏了患有腿疾的乔爸爸。
为了凑齐申请初中学位所需要的“5+1”文件,乔爸爸从去年4月开始就往返于安徽和深圳,来往的开销让一家人心疼不已,错过了学位申报时间又让过程一波三折。为此,乔伟说爸爸妈妈没少拌嘴,可是提及此事,乔伟父母仍很感激帮助过他们的人。乔妈妈说:“深圳还是好人多。福田区教育局得知孩子的情况后,给提供了尚有空余学位的初中名单;选定学校后,该校一位主任很痛快地帮忙为乔伟进行了登记。”
现在,乔伟已经顺利就读福田中心区附近的一所初中,在学校里,乔伟显得很腼腆,他觉得自己懂得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多,所以他也格外刻苦,学习上从来不让家人操心!
“孩子上学是大事儿,我们留在这里就是希望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以后能有出息。”乔妈妈说自己大字儿不识一个,但绝不能再让孩子遭这份儿罪,“等念完初中吧,如果还不能异地高考,我们再回去”。
在不足10平米的租住房里,现在乔伟可以独享一张床。他说暑假里自己和爸爸就要睡在地上,因为那时候大姐会带着孩子过来,二姐也会来深圳打份暑假工自己赚学费,6口人一家人在一起,最热闹了!
打太极练书法最崇拜是老爸
姓名:黄达果
就读学校:盛平小学
盛平小学的黄达果,有点黑、有点瘦,可是却很精干,小小的年级,透着一股子精气神儿!盛平小学对面一大片农民房,达果说自己家就在里面住,租的房子不大,可是很温暖。他还告诉小通君,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武术和书法了。其实,这两样可不仅仅是黄达果的兴趣爱好,他还是这方面的小行家。
诞生自武术世家的黄达果,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太极拳,虽才9岁却多次在国际上摘金。2010年,时年5岁的黄达果参加杭州国际武术比赛,就捧回了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3块单项金牌,成为该项赛事的最小金牌获得者;2013年,国际武术节在香港举办,他再次夺得少儿组太极赛事的3个单项冠军。
有太极的功底,黄达果3年前又迷上了书法,几年来也是小有所成。盛平小学蒋立疆老师说,这个孩子特别单纯、懂事,各科成绩都是A+,又有一身习武之人的正气,极为难得。
平日里,大姐黄正芙会照顾弟弟们,由于父母经常外出教学,她就会主动负责做饭。黄达果说,“我最崇拜的是我爸,他是个‘大侠’。我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我觉得里面的大侠就是爸爸这样的。”黄达果充满了自豪感,“全家人耳濡目染和爸爸习武,都练就了一身好把式,现在妈妈忙时会随爸爸出去教学,闲时就专门在家照顾我们。”
其实,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一家都是练武的好把式!达果爸爸黄明昌是龙岗文化中心陈家沟太极拳健身馆总教练、陈家沟太极拳第12代传人。身为龙岗文化馆公益培训积极分子,黄明昌还经常以公益武术教练的身份在街道周边的学校或者场馆教学。
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黄爸爸说,之所以来深圳,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教育环境。生活中,自己从来不要求三个孩子以打太极拳出人头地。他希望,孩子们能从太极中悟到简单的幸福和快乐,通过练习拳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全家人在一起打太极拳就是最快乐的事。”黄爸爸检讨自己,经常出差交流切磋,沉迷于武术,却没有给孩子们太多物质上的享受,日子过得简单,甚至显得有些清苦,但是孩子们和妻子都毫无怨言!达果也很争气,在学校里表现不错,所以,他愿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