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国网友纷纷在网上晒图称,疫情时期,不少国家自然生态发生好转,如意大利威尼斯运河变得清澈起来,甚至惊现海豚;英国某机场、日本奈良、印度新德里等,均发现鹿、猴子等动物的身影。不少网友认为,这和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各经济体几乎陷入停滞,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关,这是“地球在自救,新冠病毒正在阻止全球变暖”。果真如此?
Δ由于意大利威尼斯运河及港口内少了船只和游船,使得水的流动保持在最低水平,导致粘土颗粒和其他污染物落到河底,河水能见度提升。各种鱼类、天鹅、鸬鹚回归。图片来自forbes。
Δ在日本奈良,由于游客减少,公园里喂鹿的人也少了。奈良市区街道上,习惯被投喂的鹿开始在空荡的街道上觅食,寻求自给自足。
Δ泰国卢普布里的Prang Sam Yod寺庙附近,一群饥饿的猴子在广场上聚集,争抢所剩无几的食物,场面相当壮观。
有数据表明,受疫情影响,全球碳排放量减少。据外媒报道,作为提供基准排放数据的科学家、负责全球碳计划的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系统科学教授罗布·杰克逊称,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以上,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下降1.4%以来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下降。无论是苏联解体,还是过去50年的各种石油或储蓄和贷款危机,都可能不会像这场危机那样影响排放。
Δ今年一月和三月欧洲的废气排放量对比图。
这场全球疫情危机真的能阻止全球变暖吗?深圳资深环保人士、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冯晓接受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表示,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就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情况看,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国家或地区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采取了“封国”“封城”等措施,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处于停滞状态,短期内因为新冠疫情生态环境确实有了喘息和改善的时机,但如果疫情过后,各国为了弥补经济发展上的损失而报复性生产和消费,长期来看,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一场突发的疫情而改变。
华夏气候技术中心主任王天松,对此持相同看法。他告诉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经济下行,碳排放减少是事实,但经济很快会复苏,碳排放量也会上来。阻止全球变暖根本谈不上,减缓一点而已。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疫情,使得人们对于大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有了更多反思,更多人为保护野生动物表明态度,也有相关法律法规在此期间通过和实施。冯晓认为,这是文明的进步。
同时,疫情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这段时间以居家和线上为主的生活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个人消费,有节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将有益于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改变。”
冯晓还指出,需要重视大量的线上消费造成一次性塑料垃圾增多的问题。过渡的消耗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人类应该学会与大自然共生共荣,怀着敬畏的心对待生命,有节制地生活和工作,才能真正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大趋势。”冯晓强调。
图片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网络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