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庚子年正月,不管是春节、立春、还有元宵,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医用材料检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黄敏菊都忙得忘记了,自启动防控新冠肺炎应急检验工作以来,她便一心扑在防护类医疗器械产品检验上,满脑子都是检验数据和结果分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更别说过节了。大家唯一看到的,是元宵夜她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张在实验室的照片,那是她晚上11点结束一天的工作露出的轻松微笑。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转产医用口罩。但部分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能力有限,面临着转产和量化生产的难题,他们向省医械所紧急求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省医械所责无旁贷负起了帮扶企业的责任,专门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黄敏菊作为专项技术负责人,负责解决技术难题。
一家劳动保护产品企业响应广州市政府的要求,由生产民用口罩转产医用防护口罩,但检验结果部分指标不合格,这不合格意味着无法批量投产。攻关小组立即召开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对口罩的制作工艺提供指导。该公司根据意见,整改后再生产送检,可是产品的检验结果还是不合格,如此反复十余次。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黄敏菊凭着个人的技术经验,抓住关键点,大胆提出对口罩的制作工艺改进措施。新一批产品送达实验室已经是晚上10点。她马上指导技术员调试好设备,上机检验。这一次,该企业生产的口罩终于通过检验,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此刻,时针正好指向凌晨2点。
就这样,黄敏菊连续帮助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十几家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成功通过检验,开始转产量产口罩,为抗疫防护类产品生产供应赢得宝贵时间。
在防控疫情中,口罩、隔离衣等防护类产品是医护人员的“生命防线”,其质量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测,达到标准规定的指标,才能算是合格的产品,才能真正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作为技术专家,黄敏菊深知这一点。在执行标准上,她一改女性的柔弱,变得有点“强硬”。在严格按照标准的基础上,她把口罩检验的时间提速到最快2天,最长9天(培养细菌7天)。
启动防控疫情应急检验以来,她带领医用材料检验室的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经过连续奋战,完成口罩等防护类医疗器械产品检验1400多批次,相当于往年检验工作量的十几倍。
作为技术带头人,黄敏菊在技术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长。在关键时刻,她用广博的心态、专业的技术积极帮助兄弟单位开展医用防护用品的检验工作,携手应对疫情考验。她说:“同舟共济、共度艰难,在国家面前没有个人”。
作为口罩防护类医疗器械检验的专家,黄敏菊牵头起草了广东《一次性使用儿童口罩》团体标准,从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确定到试验方法的制定和验证等,她一丝不苟,全力保障儿童口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小学生返校复学做好准备;作为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她参与了国家防疫期间实施的《一次性使用防护服的辐照灭菌规范(临时)》的制修订和验证工作;作为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了《广东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引》,参与录制了多个口罩科普视频,把科学使用口罩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