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圳大学毕业生王国超援藏支教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近日,又有3名深大学子奔赴西藏察隅,作为对口援藏志愿者,在高原大山中开讲“第一课”,并将在那里进行一学期的支教工作。疫情期间,深大青年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抗疫前线,也出现在教育边缘的地带,为大山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
奔赴西藏察隅支教的三位深圳大学志愿者合影
2019年11月至12月期间,按照国家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部署,为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工作方案》,深圳大学团委面向在校学生招募选派志愿者,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赴西藏林芝察隅县支教。经学生自主报名、校内层层选拔,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蓝梓权、传播学院的罗喜云及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教育学院的彭可滢3位同学被选送参加西藏察隅支教活动。
2020年3月20日晚,三名西藏支教志愿者从深圳机场出发经转成都,于次日抵达西藏林芝市。在察隅县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彭可滢于3月25日前往下察隅中心小学报到,担任二年级和五年级的音乐老师;蓝梓权、罗喜云于3月28日前往察瓦龙乡中心小学报到,分别负责该校的美术课、体育与健康及阅读课程。
罗喜云为孩子们上体育课
三位志愿者到达后,深圳大学党委组织统战部和校团委有关负责人、指导老师与志愿者们召开视频会议。受疫情影响,西藏中小学开学时间推迟,原本应在校内召开的志愿者送行座谈会也改为视频会议。深圳大学党委组织统战部、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一直与志愿者们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准备个人防疫物资,确保路途中的安全健康。指导老师在会议上反复叮嘱志愿者们务必高度重视人身安全、严守工作纪律及当地民俗习惯,展示深圳大学志愿者的青春风采。
三位志愿者到达西藏察隅后,马上开始熟悉校园,认识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并进行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丰富课件等准备工作。3月30日,蓝梓权在西藏察隅察瓦龙乡中心小学的第一课正式开讲。随后两天,喜云和彭可滢也分别开始了自己在西藏支教的第一节课。对于刚刚开始的支教生活和由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变,三位志愿者都充满期待。
蓝梓权在为学生们讲课
“这一学期我将全身心投入到这些孩子身上,感受并热爱这里的一切。”对于自己的第一节课,蓝梓权感到很欣慰:“一节课就收获了学生的喜爱与笑容,看到了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模样。”作为3名志愿者中唯一的女孩子,彭可滢对西藏相对艰苦的生活并不感到惧怕,她表示除了要继续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上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还要多看其他老师的教学案例,做好备课,“期待能够为孩子们带来轻松有趣又能够有所收获的课堂,期待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彭可滢在西藏察隅中心小学支教
在完成支教工作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要跟进完成本学期修读课程的线上学习进度。罗喜云说,他打算向当地学校的老师们多多学习,尽快和当地教师和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带给学生充满意义和乐趣的课堂体验。蓝梓权说出了支教志愿者共同的心愿:“接下来的一学期,我希望孩子们对美术与生活充满热情,学到知识,学会感恩,眼里看到的不再只是光秃秃的大山,更是很远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