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改革突破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周国斌 黄伟
2021-08-26 11:02

5月27日,光明区举行综合改革第二批示范点成果发布会暨现场观摩活动,发布“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3个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

▲7月8日,光明区举办“科学城之声”新闻发布会,宣布2021年政务改革重点项目集中上线。 王君哲 摄

核心提示

记者近日从光明区委改革办获悉,今年以来,光明区各级各部门围绕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按照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围绕市改革工作要点、综合改革试点、高质量高颜值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党建引领等6个方面,扎实推进2021年各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推出综合改革示范点8个、改革举措80余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6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较大突破,已显现出亮点纷呈的局面。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光明区在加强谋划部署,把准改革大方向的同时,强化总结提炼,打造光明改革优品牌。各牵头单位不断探索完善改革实践,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重点片区二次开发、“全科网格”基层治理体系、群众诉求服务机制等领域,出台系列改革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区委改革办围绕光明科学城建设、全科网格基层治理、“放管服”改革、产业空间管控等领域,加强总结提炼,推动打造光明改革品牌。

亮点1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机制改革

推动《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深圳市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2020-2022年)》正式印发实施,对照制定具体落实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推动任务落实落细。建立“一主两副”片区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协调、督办、报告等工作机制,专人跟进,推动大科学装置加速落地。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场地安装工程及装饰装修施工总进度达80%,同步开展关键设备采购工作。梳理区内现有中试条件以及未来中试需求,研究典型案例,探索光明区建设中试基地的策略及路径。

亮点2

探索重点片区土地二次开发3.0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入大片区统筹理念,统一调整约1.96平方公里成片土地规划,制定《光明区轨道 13 号线车辆段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工作方案》,实现公众、开发商、社区、被拆迁人等主体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引入前期服务商,在政府指导下全程参与项目范围内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清点、测绘、评估、权属核查、更新意愿征集等工作。建立项目快速推进机制。成立“1+15+15+5”专项攻坚组,建立领导带头、分片包干责任制,统筹土地整备、社区、前期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组成签约攻坚队伍,快速推动项目签约。截至目前,实现签订搬迁补偿协议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腾空交房68.1万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移交车辆段施工用地面积25.5万平方米。

▲7月8日,光明区举办“科学城之声”新闻发布会,宣布2021年政务改革重点项目集中上线。 王君哲 摄

亮点3

打造“探索完善大科学计划机制改革”示范点

围绕合成生物学领域先行先试,依托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在全国率先探索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计划。一是创新发起机制。改变大科学计划“自上而下”发起的传统机制,以“自下而上”的建造理念,在全国率先主动向国家、省和市申请,发起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计划。二是创新组织机制。整合30个PI实验室、11个企业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2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资源,引进世界知名高校学术带头人40余名、国内外兼职院士7人,成立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形成当前国际上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三是创新建设机制。建设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完成主体施工,这是国内首个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目前已完成两批共40余家企业遴选(已入驻13家)。四是创新运行机制。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科技与产业互动、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运行机制,推动科学家与科学家、科研机构与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合作,打破科研院所孤军奋战局面。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依靠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和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科研实力,逐步培育大科学计划项目。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跟踪检查大科学计划执行情况与成效。

亮点4

打造“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示范点

依托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高等教育资源、生物医药企业等,以深圳湾实验室为平台,探索“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模式,先行探索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创新。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坚持积极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探索人才双聘制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产业转化3个方向,设置跨学科协作研究所(中心)15个,吸引入驻团队80余个。二是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健全共建机构协同治理机制、决策和监督相对分离的风险防控机制。三是创新产学研融合机制。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与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与医院、医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产业对接矩阵,联合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已与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大基因等10家单位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亮点5

打造“实施环评制度改革”示范点

选取光明科学城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约27.6平方公里)作为试点区域,率先推进区域环评改革,破解入驻企业环评难题。一是放开前端准入,创新拟入驻企业环评机制。结合光明科学城发展定位、产业导向和生态环境,优化环评审批机制,开展区域环评试点。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形成整体性、区域性评估成果,供项目建设单位共享,提高建设项目评估评审效率,加快建设项目落地。目前,已公布光明科学城中心区14.25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光明科学城科学装置集聚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区域评估成果,可供该区域项目建设单位共享。二是优化后端服务,创新已入驻企业污水处理机制。依托光明水质净化厂,建设光明区高浓度污水净化站,协同处理工业废水与水质净化厂生活污水,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废水处理难题。目前,高浓度污水净化站已与15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集中处理废水1.16万吨。

亮点6

开展工程建设全流程监管机制改革

建立工程质量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市场诚信体系。在全国率先利用契约手段规范合约各方行为,召开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动员部署暨宣贯大会,发布施工、设计、咨询等7类建设工程新版合同示范文本,有力提升政府投资工程全流程质量管理水平。制定11类32个配套文件,涵盖强化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等方面,切实抓好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和执行,确保合同范本顺利实施。

亮点7

推进政务服务“一点即享”机制改革

从服务侧出发,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秒批秒报”为基础,实现“政策找人”“主动服务”。按照“先易后难”原则,优先梳理已有数据秒批事项,试点9个事项。探索引入“5G消息”作为短信发送及事项办理的平台,申请人可通过“5G消息”“i深圳”“广东政务服务网”三个渠道办理补贴申请。引入“免申即享”机制,对于部分有延续性或阶段性的补贴事项,申请人无需对补贴事项再次申请,即可享受补贴政策。

亮点8

推动“全科网格”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升级改革

一是科学划分“格”。整合原有1734个基础网格,形成5大类126个全科网格,实现1平方公里1个全科网格。二是全面整合“人”。将政法、消巡、城管等业务条线5000余人有机整合、沉到网格,赋予社区党委管理权、考核权,社区可直接调动人员由30余人增长到100余人,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三是精确界定“事”。厘清全科网格和业务部门职责,整合与基层治理关系最为密切、日常处理量较大的各类治理事项,梳理形成22类196项全科事件,区分155个基本事项、41个延伸事项,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四是提升信息“力”。广泛运用网络、5G、监控等技术手段,打造“治理通”“微家园”两个平台,分别面向网格员、群众使用,确保所有治理事项应纳尽纳。目前,各街道月均处理事件1.1万件,治理事件基层化解率99.6%以上,“有威信、有力量、有智慧、有法度”的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亮点9

深化群众诉求服务机制改革

机制再完善。健全督导考核机制,将群众诉求服务工作纳入全区各级党组织工作范围,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组(支部)书记年度述职内容,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监督考核。阵地再提升。推进诉求阵地标准化建设,增设一类诉求服务站点。目前已投入使用一类站点28个,上半年化解矛盾纠纷9985宗,化解率99.87%。队伍再强化。基于原平安志愿者队伍,在街道、社区、教育、住建、土整等矛盾易发多发部门,成立由3-5人组成的群众诉求服务专项工作小组,定人定岗定责开展诉求服务工作。目前全区群众诉求服务工作专业队伍达98人。服务再拓展。将就业、教育等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纳入群众诉求服务范围。将行为异常、精神障碍患者、独居老人等重点人员服务管理,以及危旧楼宇监测等纳入管控范围,强化纠纷预警。目前系统掌握重点人员376人、重点楼栋5390栋。系统再升级。在群众诉求服务智慧管理系统增设街道、社区诉求服务模块,打造“区—街道—社区”一体化群众诉求服务智慧指挥系统,推动诉求服务智慧指挥系统与省一体化信访系统端口互联互通,实时掌握全区矛盾风险形势。

亮点10

深化“企业不行贿”机制改革

建立政治监督机制。围绕光明区“1+4+N”政策体系和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等内容,开展专项监督,发挥派驻机构“嵌入式”监督作用,持续督促提升各部门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行政执法机制。督促应急、城管、消防、生态环境等重点执法单位,实行执法计划管理制,超出计划执法需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督促落实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合理确定监管巡查频次和力度。畅通企业举报渠道。聚焦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等5大领域,严肃查处一批影响企业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制定政企交往行为规范,引导公职人员规范涉企服务和交往行为,明确正当服务行为和禁止行为界限。创新宣传形式。举办光明区2021年“企业不行贿”活动暨廉洁企业联盟新会员授牌仪式,近百名企业代表进行“企业不行贿”宣誓,签订“永不参与行贿”承诺书。

亮点11

推进党建引领住宅小区治理机制改革

印发《关于加强住宅小区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试行)》,联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房地产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党员业主代表等相关主体,全面提升住宅小区基层治理效能;加强摸排组建,夯实党建基础,摸排党员1763名,建立(临时)党支部45个,覆盖住宅小区56个,选配支部书记44名;强化组织功能,在社区开辟党员调解室等特色功能区,引导业主相互协商,推动矛盾发现在源头、化解在小区。

亮点12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区。加强电子证照应用推广,加快推进“四免”(免材料、免表单、免实物章、免手写签名)工作,推动全区560项政务服务事项关联电子证照,关联率达76%,关联电子证照材料1318份,电子证照开通种类174种、调用16万余次,证照发证累计总量超8万张。二是推出“科学城人才信用办”服务,建立科学城人才白名单制度,在引进落户、社保登记等人才服务领域提供280项人才信用办服务。三是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编制《光明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就“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等10个重点领域提出76项改革任务,明确各项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

编辑 昌慧 审核 谭凤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周国斌 黄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