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食为天》80种美食让你尝尝鲜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4-07 14:47
摘要

《食为天》记录了王族在新疆生活二十年所见过和品尝过的当地特色美食,包括最具新疆民族特点的烤羊肉、烤包子、手抓饭,以及各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地取材和发明创造的极富营养的食品。

日前,《食为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族原籍甘肃天水,现居乌鲁木齐,曾在西藏阿里、新疆南疆等地从军十二年,后进入新疆某出版社工作。岀版有散文集、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等。

《食为天》记录了王族在新疆生活二十年所见过和品尝过的当地特色美食,包括最具新疆民族特点的烤羊肉、烤包子、手抓饭,以及各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地取材和发明创造的极富营养的食品。

这是一本美食指南。针对其中美食的种类、一些食物的来历、历史上的相关记载、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本报记者对王族进行了采访。

深圳晚报:《食为天》写了新疆的多少种美食?

王族:一共写了 80 种,涉及肉食、蔬菜、面食、爪果、干果、酿制、茶点、调味品等近十类。制作形式有烧烤、炖煮、红烧、火焖、风干等。其中有烤羊肉串、拌面、抓饭、大盘鸡、烤包子、手抓肉、烤全羊、薄皮包子、哈密瓜、葡萄干等,亦有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饮食,如平锅羊肉、缸子肉、椒麻鸡、冬拜吉干、馕坑肉、沙尔阔勒等。注重人与美食的关系,尤其着力呈现了人因为美食发生的命运变化,以及美食在变化中的固守或嬗变。希望能够表达美食和一块土地共同的演变,亦希望展现美食坚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民以食为天的内涵。

深圳晚报:您说自己到了新疆后,是以一个模仿者开始生活的,如何理解"模仿"?

王族:新疆的美食有一个特点,即人人都会做,而且食用方法也多年不变。吃新疆美食,除了可以体会到地域和民族特点外,还可感受到其独特的制作风格。譬如拌面,其率真、直爽、豪放的气势,一端上桌便扑面而来。我发现,一个人到新疆后长则一个月,短则三五天,都会主动去适应当地饮食。这就是我所说的"模仿生活",当然,我更愿意将其视为教育、引领和启发。

深圳晚报:书中引用了不少新疆谚语,读起来很有意思。

王族:谚语是最短的文学形式,亦是最富诗意的口头传播信息。谚语多在民间流传,是一种民间律条。谚语最大的价值,是可以不停地供人们复制使用——某个人说过的一句谚语,有一天会被另一个人想起。他想起的一刻其实就是顿悟的一刻,而顿悟之后,必然会有意识地改变观念,或自觉统一行为。谚语至今仍然沿袭古老的方式,多则两句,少则一句,但正因为它质朴、明快、工整和直接,会让人在瞬间清澈,然后获得认知。同时,谚语的基本作用是教诲和指引,帝王治理社稷,会因为民间的一句谚语深明大义;而贩夫走卒,同样也可以用一句谚语总结世界。

深圳晚报:请谈谈创作《食为天》的初衷及其过程。

王族:几年前的一天,乌鲁木齐下了一场大雪,我在家闲坐,想起二十余年前在南疆吃烤羊肉串时,满十串可奖励一串,谓之"烤肉奖金"的事情。如今吃烤羊肉串,已没有了烤肉奖金一说,但这件事却让人感到温暖。当天兴之所至,写下《烤羊肉串》一文,才发现虽然谈的是饮食之道,但对自己经历的认知,已经变得透明。数日后兴致渐浓,遂尝试写了《烤包子》《拌面》《抓饭》等。冷静思量,觉得能从记忆中掏出不少东西,遂产生了写一本美食书的想法。整本书写了半年,其过程正如袁枚所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食之新疆美食近三十载,其味道与形式已烂熟于心,此次写下这本书,是交代,亦是总结。

深圳晚报:可否说,《食为天》是新疆近百种美食的前世今生?

王族:可以这样说。任何事物都有衍生由来,且因文化背景而保持自身特点,这大概就是历史吧。新疆食物在历史上多有记载,譬如馕,在敦煌壁画中就有具体的画面,在《突厥话大辞典》中则记载有十一种。而在历史事件、民族文化、地域传说中更有不少美食故事。一位朋友看了书之后说,《食为天》亦是一部西域美食史,从中既可看到过去,也可看到现在,甚至还可以想象未来。

各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地取材、独自创造了不少极富营养的食品。有的甚至是刚刚取自大地,又让其回到大地制作成食物。譬如用羊肚子装入羊肉,埋入大火烧好的炭灰中焖熟,既好看又好吃。有很多食物从不借助烹饪器物,完全借助大地即可做成。在牧区有一句话说,只要有三把小东西,就不会被饿死。那三把小东西即是一把小刀、一把火柴和一把咸盐。人们在放牧中用小刀宰割羊肉,用火柴生火炙烤,然后洒上咸盐便可食之。农耕民族把种地称为从土里刨食,而游牧民族则在土里烧焖肉食,二者殊途同归,都有生存活命的道理在里面。

深圳晚报:新疆除了游牧,还有定居的绿洲。他们的生存之道和旷世情怀,在书中也多有体现。

王族:这本书有三分之二是写绿洲生活的。绿洲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人们的生活大致都颇为相似,食物制作和食用方法也随之沉淀。譬如在南疆,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馕坑,隔几天便打一次馕,吃不完还可以拿到巴扎(集市)去卖。绿洲人群除了种植庄稼外,还栽种瓜果,譬如葡萄、杏子、甜瓜、苹果、香梨等,让绿洲变得丰富而又甜美。

深圳晚报:有人说,在历史上有不少蔬菜从西域传入中原,并扎下了根,您对此怎么看?

王族:蔬菜名字中带有"西""胡""番"字的,有些是有历史记录的,譬如石榴和苜蓿,是张骞出使到大宛时带回的。至于西瓜、西芹、核桃、番茄(西红柿)、胡椒、胡萝卜、番薯等等,确实有人坚持"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即西域处于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织,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互相融汇,作为蔬菜和食物,自然汇入了这一流动潮流。有一点不容混淆,即流动的物种并非都产于西域,有的则产于西方,经丝绸之路到了西域,然后又传入了中原。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时候在食物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食为天》

王族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