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用‘回乡卡’的旅客,请往这边走。”在深圳湾口岸旅检大厅,有一位穿着防护服引导旅客有序通关的“大白”,人称“马支书”。“马支书”本名马超群,是深圳湾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四队的一名民警。曾有过四年大学生村官履历的他,与旅客打起交道来自带亲和力。虽然防护服、口罩、面屏遮住了他的样貌,但一双眼睛流露出的却是真诚,给等候通关的旅客带来暖意。
深圳湾口岸作为目前深港之间唯一开通旅检业务的陆路口岸,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现在过关的旅客很少,我们的人均办公面积应该是全深圳名列前茅的。”望着偌大的查验大厅,马超群开着玩笑,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引导旅客,查验证件,复核行程轨迹,叮嘱旅客做好防护……身着警服和防护服,马超群在旅检大厅的工作相比平常多了许多,同时还要面对发热旅客带来的感染风险。但从疫情发生以来,他就一直坚守三尺验证台至今,就像拧紧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
“现在从旅客进入查验大厅那一刻起,我们就要配合海关和地方卫健部门开展‘手递手’的闭环式检疫查验工作,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感觉责任和担子更重了。”马超群告诉记者,对海关检疫部门排查出的具有发热症状的旅客,深圳湾边检站实施专区查验;对于来自重点疫情国家(地区)的旅客,他们还要对旅客的行程轨迹进行复核。
3月16日那晚的经历,对于马超群来说印象深刻。参与晚班勤务的马超群和其他民警快下班时,入境大厅候检场地仍然有40多位在等待海关部门检疫的旅客。“让女同志先下班,我们留下来办理旅客入境手续。”马超群主动请缨,他与当晚执勤的男民警留在了执勤现场。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马超群和其他民警各司其职,忙碌在各自岗位上,入境大厅的旅客慢慢减少。“我从下午6点穿上防护服,一直到第二天清晨6点才脱下。起初还觉得闷热难耐,到最后反而适应了,脱下防护服反倒感觉凉飕飕的。”马超群说,为了给坚守岗位的他们补充体能,深圳湾边检站还专门派人送去了炒米粉作为夜宵。但是,穿脱防护服实在不方便,加之工作繁忙,马超群和其他民警整整一晚都没顾上吃一口,热腾腾的炒米粉早就凉了。“早上我们下班了,发现炒米粉还在备勤室,就当早餐赶忙刨了两口。”马超群说。
3月17日清晨,忙碌了整整12个小时的马超群下班后才有空拿起手机,上面显示着十几个未接电话,微信上还有十多条语音,都是他的妻子打(发)来的。马超群说,他回到家已快7点。打开房门,天早就亮了,可客厅却还亮着灯,眼前的一幕让马超群很是心疼。原来,妻子见他下班后还没回家,非常担心,就在沙发上等了一晚,等着等着就在沙发上就睡着了,灯也没关,手里还拿着手机。
马超群的妻子已经怀孕近4个月了。“不能很好地照顾她,还经常让她为我担心,心里蛮愧疚的。”谈及自己的妻子,这个开朗的大男孩眼中泛起了泪花。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