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获得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感触,是人民因自身所得而产生的一种正向感受和体会,是实实在在的“得到”。
国之所立,以为民也。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改善民生的原初指向,必须落脚于民生实惠。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聚焦民生发展,深圳始终不遗余力,民生发展成果走在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近年来,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近70%,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9.7%,2017年,深圳民生支出预计将超过2700亿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内地大中城市最高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居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领跑全国;“深圳绿”养眼又滤肺,“深圳蓝”常驻天空,引人艳羡;医改探新路,“医共体”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三名工程”让深圳人不出深圳就能得到国内外名医专家的医疗服务;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率先成为广东省首批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率先整体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全面提速;交通网络迅速铺展,海、陆、空、铁“雁阵”齐飞,地铁运营总里程进入全球前十……大手笔投入,使民生根基不断夯实,民众幸福指数接续攀升。
月异岁新,与时偕行。民生保障没有“最终解”,只有“更优解”。深圳惠泽民生的鼓点必须敲击得更精准、更用力、更带劲,才能紧跟时代节拍,不负人民期待。
增进获得感,须进一步夯实民生“基座”。有了托底的安全和基础保障,民生“幸福大厦”才能根基牢固。2016年,深圳全面打响治水、查违、交通、公共安全、基层治理五大攻坚战,每役皆以民生痛点为指向,补短板惠百姓,马上就办,马力十足。2017年,深圳要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补齐教育、医疗、水环境等民生短板,巩固好“城市管理治理年”所取得的民生事业成效,通过社会事业改革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应对各领域风险隐患早作预案、未雨绸缪,想方设法织密编实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保障网,使民众生活乐有所托、福有所依。
增进获得感,须撑牢民生“梁柱”。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公民权益、政府服务等等,都是民生大厦的“梁柱”。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以法治促公平、守正义、保平安,使民众的获得感落地落实;拓宽渠道,让民众参与,为深圳发展“围观”“点赞”甚至“拍砖”;提高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按下幸福“快进键”,在服务中察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梁正则屋立,柱实则房稳。撑牢民生“梁柱”,民生幸福城市则更可期、可感。
增进获得感,须砌好民生“砖瓦”。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倒挂现象突出,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切实保障共享,须继续大力推进特区一体化,消除原特区内外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和均等化水平,确保协调发展;力争在更多领域打破限制,实现同城人同待遇,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没有终点站。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民生幸福城市,深圳再出发!
编辑 颜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