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及断点续传,AI智能比对,大数据挖掘……“黑科技”已经开始入驻审判系统。3月30日,广州互联网法院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全国率先上线网络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该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深度融合,不仅名称讲究,还可以实现三级多元解纷、一键批量立案、链上存证核验、AI智能比对、文书智能生成等多种功能。
“ZHI”可以解释为六个单字,分别代表着系统的六个理念。
一是知识产权的“知”。代表系统应用于知识产权审判,努力为权利人知识成果的网络传播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二是神兽獬豸的“豸”。“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辩是非曲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公平正义的象征。此处寓意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法官明辨是非,维护公平正义。
三是智能的“智”。系统具有全流程智能技术支撑,全面提升网络著作权纠纷审理效率,可实现“全线上、全链条、全环节”的智能化诉讼服务和智能化审判。
四是质量的“质”。系统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法官探究海量网络著作权案件数据中的裁断原理与规则,助力精准裁判与尺度统一,最终实现审判质效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审判能力与审判体系现代化。
五是治理的“治”。寓意系统将加速推动广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体系的完善,为类型化互联网纠纷提供可借鉴的审判思路,也为社会公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从业者行为提供指引,为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六是格物致知的“致”。寓意广州互联网法院将以系统为重要技术依托,持续探索创新,努力为互联网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更多“广互样本”。
与以往不同的是,“ZHI系统”融入了很多“黑科技”,打造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系统融合自行协商、社会调解、司法救济三级解纷理念,能为当事人适配和解、调解、诉讼三种解纷方式,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在线沟通功能,协商数据实时记录、全程记录留痕,为法官裁判提供参考。系统还可以用5G及断点续传技术,拓宽数据传送频道宽度,打破数据上传时空限制,最多可实现5000件批量案件诉讼材料一键上传;对接“网通法链”可信电子证据平台,实现作品上链存证,24小时云端取证,在线核验证据,帮助权利人解决确权与取证难题,为数字作品提供全生命周期保护。
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系统的“AI智能比对”。系统内嵌AI智能辅助功能,能够针对不同侵权作品类型适配相应的比对模型。对于图片类侵权案件,系统能够进行图片整体相似度,像素相似度,摄影信息相似度等多种维度对比,有效识别与分析图片拼切、裁剪、改色、旋转等常见图片侵权行为。对于文字类侵权案件,系统能对侵权文章中出现的重复字符数、重复段落数等项目进行比对,并提供多种语言比对功能。
随着案件数据的不断增加,通过AI智能辅助的深度学习技术,系统可以构建更加深层次的知识图谱逻辑框架,进而突破简单的数据记录、展示、回溯等非衍生性功能,逐步升级案件要素识别、争议归纳、法条匹配等能力,形成适应互联网知识产权审判的智能运行模式。
据介绍,这个系统中的“知识图谱”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像一座桥,桥的一端是理论归纳,是凝结集体审判经验的结晶。2019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张春和院长和邓丹云庭长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广州互联网法院著作权纠纷案件审理思路》,从权利客体认定、权利归属审查、侵权事实查明、不侵权抗辩及确定侵权责任等方面对审理思路进行全方位梳理,在此基础上,历经18个月,结合对约4万件案件的审判经验进行逻辑化归纳,比如为八大法定作品类型、十七项著作权量身定制要素提取,形成了今天的“知识图谱”。而桥的另一端,就是“ZHI系统”。自开发“ZHI系统”的过程中,以“知识图谱”为底层框架,融入了认知计算、信息检索抽取与大数据挖掘等技术。
广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侯向磊表示,“ZHI系统”是广互智慧司法实验室的又一创新成果,系统的研发能够推动破解知识产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传统难题。未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将不断创新审判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多“广互样本”。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