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国务院特贴专家、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师、一线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几乎都有着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熟练掌握着不同的第二语言,对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了然于心。
“线上接单”“即时沟通”,当社区工作人员与外籍人士沟通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充当起“外交官”的角色,架起沟通的桥梁。
他们就是深圳市人才志愿翻译服务队的人才“外交官”们。服务队由市人才工作局针对当前外籍人士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存在语言障碍这一问题发起成立,为社区一线抗疫提供多语言翻译服务。服务上线一周来,人才“外交官”们已提供服务15人次,覆盖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土耳其语、波兰语等大小16门语种。
人才响应志愿服务超预期
深圳市航空航天人才协会成立于2016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航空航天人才协会。3月18日一早,协会常务副会长聂睿姬收到市人才工作局发出的人才志愿翻译服务“召集令”后,第一时间转发在了协会微群里。
人才响应的热烈程度甚至有点超出聂睿姬的预期,一些人才除了自己主动报名外,还动员妻子和身边的朋友一齐报名,最终熟练掌握英、法、俄语言的12名航空航天人才成为志愿者。
聂睿姬自己也报名成为英语志愿服务者,“大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但都非常愿意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很多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当中既有国际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志愿者,也有夫妻二人齐上阵的志愿者。”聂睿姬说。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人才志愿翻译服务的组织者丁鹏同样为人才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感动着,“我在教授微信群里转发市人才工作局的召集令后,很多人私下找我报名要求参加。李其然,是我们院的高级工程师,他曾经留学法国,目前还在法国开展国际合作工作,虽然有时差,但他也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3月20日,深圳市人才志愿翻译服务队正式成立,目前已有人才“外交官”55名。
懂九国语言的外籍人才志愿者
俄语、英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土库曼斯坦语、阿塞拜疆语、乌克兰语、乌兹别克斯坦语、白俄罗斯语,这是人才志愿者深圳区块大陆科技有限公司海外运营总监哥舒泮懂得的九种语言。
哥舒泮本人也是一个外国人,2007年18岁的她从哈萨克斯坦来到中国读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哥舒泮先后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我特别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文化和中国菜。”哥舒泮会一口流利的中文,当得知社区需要志愿者帮忙与外籍人士沟通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人才志愿服务队。 哥舒泮所在的公司2月16日已经复工,“不会影响工作,只要有需要,24小时任何时间都可以找我”。
几天前,哥舒泮接到了市人才工作局转来的一位社区工作者的电话,让她与一位从深圳入境要去义乌的俄罗斯人联系,询问他住在义乌的什么社区。“我立马按照社区工作者提供的电话打过去了解,但这个俄罗斯人不懂中文,他说出的义乌社区的名字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字。”哥舒泮说,你知道,中国文字有很多的同音字,最后我加了他微信,并让他拍了张照片发给我,巧合的是他要去的社区叫“福田三区”,原来义乌也有和深圳一样叫“福田”的地方。
如今,哥舒泮已经多次参与志愿翻译服务,“可能语言相通,大家沟通起来比较顺畅,我联系的外国人都挺配合的,而且我也会用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他们的配合,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大家需要互相帮助、团结起来。”
人才志愿服务急社区所急
小梁,是宝安区后亭社区一名普通的网格员,接到派出所通知需要让一名住在社区里的肯尼亚籍外国人按规定去所里更新材料,当小梁找到这位外国人时,发现他不懂中文。
“一开始我们用手机翻译软件跟他沟通,但因为在疫情期间他有些紧张。”小梁说,因为语言不通,沟通还是不大到位,后来我们就拨通了市人才工作局公布的联系服务电话,很快就对接上了一名志愿者。
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梦就是这名志愿者,她接到社区的电话后,第一时间给这名外国人打电话,耐心地跟他解释相关规定和要求, 直到他放下疑虑,同意找时间去派出所更新材料。“我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是不错的,而且在国外培训过,当市人才工作局召集志愿者时,我就报名参加了,第一次接到志愿任务时,还挺激动的,觉得自己也能为抗疫做点事情,挺好。”刘梦说。
小梁告诉记者,人才志愿者的服务不少时候都帮了大忙,“只要社区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见习编辑 朱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