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美术馆开馆一周年:携美同行,打造“正而酷”文化新阵地

读特记者 肖雄鹏 文/图
2020-03-30 11:58
摘要

坪山美术馆以飞跃的速度绽放光彩,在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以美育人,润物无声,为坪山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如果说图书馆承载的是一个城区的精神追求,那么美术馆则寄托着一个城区对艺术品位与时尚文化的期许。开馆一周年,“到图书馆去!”已成为坪山居民的一种生活新风尚,而毗邻的坪山美术馆也正以飞跃的速度绽放光彩,在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以美育人,润物无声,为坪山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坪山看来,美术馆不仅是大众接受美育的殿堂,更是以美为介讲好坪山故事,努力与城区跨越发展产生关联,吸引更多的艺术资源和艺术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激发文化场馆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品牌打造标杆的一个文化新阵地。

春去春又来,时光慢慢流淌间,一场场高端前沿的视觉盛宴、一次次深度融合的公共教育、一堂堂大师汇聚的学术论坛,不断为公众打开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正而酷”的坪山美术馆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艺术之河,润泽着坪山的底蕴、融汇进居民的内心,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凝聚起独特的文化气质。

不走“寻常路” 打造美术馆新标杆

如何办好一个美术馆,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可享受”?从一开始,坪山就有着全盘的谋划和清晰思路。

尚在坪山美术馆筹建之初,坪山就提出了高标准运营管理的要求,并创新思路,邀请坪山文化智库的专家召开专题咨询会,围绕“我们要办一个什么样的美术馆?”主题展开思想碰撞,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国际视野,力争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成为坪山的文化新名片、新标杆,全面提升深圳东部中心文化生活品质。“打造无边界艺术空间”、“为坪山文化走向国际化探寻出口”、“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诸多真知良策,为坪山美术馆的未来定位与发展开启了一扇扇豁然之门。

2019年3月30日,在坪山美术馆开馆仪式上,发展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坪山提出,要融通传统公立美术馆和民间美术馆的优势资源,致力于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于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让美术馆更好地服务公共文化、引领城市审美、切中发展脉搏。

人文坪山,不走“寻常路”。创新、改革,让坪山文化迸发充沛活力。

坪山美术馆进行了公共文化机构改革,确立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方向。去年5月30日,历经9个多月全国公开遴选,坪山美术馆馆长人选揭晓。著名建筑师刘晓都出任坪山美术馆首任馆长。这是继著名学者周国平出任坪山图书馆馆长以来,坪山在文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

随后,坪山美术馆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机制的步伐不断加快。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坪山美术馆章程(草案)》,确立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运作模式,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运营,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智囊团”将对美术馆发展规划、展览项目、公共教育、收藏研究等重要事项提供专业经验和学术支持,标志着坪山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

瞄准高水准 以艺术呈现引领思考

改革创新的澎湃动力,让坪山美术馆活力四射,开馆一年来举办了多场高水准艺术大展,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不断延伸,也给坪山文化带来了更多精彩与变化。

“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制高点,它不仅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为城市特征、城市形象挖掘可塑空间和成长空间。”坪山美术馆开馆展“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瞄准探索城市未来状态的可能性,以谱系化的空间思想实验方式,从多领域和多视角,探讨城市本体哲学的未知性。

国际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国际著名建筑师王澍,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令人震撼的不仅有着众多的顶尖建筑师和艺术家参展,以装置、影像、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的诸多作品,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享受,展现了城市建筑语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多元魅力。

开馆当天,“未知城市学术论坛”在坪山美术馆召开,此次大展也是国内首次对“未知城市”的主题进行探讨,中国优秀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们汇聚一堂,凝聚智慧、探索未来,是艺术办展面向城市、面向未来思考的一次实验,旨在推动展览专业性与城市现实需求、未来构建的对接与呼应,从而在艺术呈现的同时,引导发展,引领思考,推动实践,催化创新。

而跨年当代艺术大展“共时”,是坪山美术馆推出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大展。瑞士国宝级艺术家罗曼•西格纳的现场创作、墙壁上大幅的《地图》系列“能量”作品、充满古韵与灵动的“山水书房”,传达给观众视觉的盛宴和一种精神的追求。“共时”是这个展览的内在结构,以展览所连接的长达五十年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瑞士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入口,这之中产生的对话和联系既是艺术家的、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第一次到深圳,来到了坪山。坪山文化聚落,尤其是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深圳竭力推广艺术创意发展,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也是很有眼光的。”罗曼•西格纳说,创新、创意让深圳这座城市愈发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气质,坪山的季节非常宜人,一年四季都是创作开始的最佳时间,创新创意应当是深圳人的“第五季”。

影像坪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图片展、 叩响——深圳城市历史影像展、“啁啾——艺术扎营”2019深圳(坪山)公共艺术季……一年来,坪山美术馆不仅充分展现了对高端前沿艺术的追求,还积极打造“在地性”,促进公众与艺术的交流及互融,透过城市宏观及微观的影像及人文景观的变迁等,引发人们对城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了艺术的更多包容和延伸。

引领传播美 积极承担公共教育职能

美术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传播美,发挥公共价值,凝固居民对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情感记忆,积极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达成文化使命,美术馆才能成为地标性的建筑和思想领域的高地。

“用大众熟悉的习惯、方式来解释艺术,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年来,坪山美术馆积极承担公共教育职能,开展策展人导览、志愿者导览,打造“四季学术沙龙”、PAM Kids Studio儿童公教系列活动等,实现了美的流传、拔擢和升华。

担心看不懂现当代艺术?没关系,来坪山美术馆吧。在开馆当天,参展艺术家及策展人共同对“未知城市”展进行导览解说,在互动、现场和随机语境中回溯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思维通途,解读“未知”背后的未知。跨年当代艺术大展“共时”,策展人及7位参展艺术家现场对作品进行了深度讲解及公众互动,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意境一一道来,让观众更深刻体会了艺术之美。

“只要来接触,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价值。”在“共时”展览期间,坪山美术馆志愿者每周日10点为公众进行全场导览,每周一至周六为公众进行重点作品导览,期间共服务观众近2000人。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推出的学术类品牌项目,旨在邀请中国艺术领域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学者演讲和发声,进而强化坪山文化的活力、形象和口碑。“四季沙龙”之秋季场“行动想象”活动中,邀请14位学术嘉宾:周榕、陈侗、冯原、汪原、张达利、张宇星、樊林、胡斌、野城、赵蓉、陈柏麒、陈晓阳、韩晶、钟刚展开对话,吸引了珠三角及香港地区众多观众参加。

为了吸引更多孩子喜爱艺术,播撒“美育的种子”,坪山美术馆推出了PAM Kids Studio儿童公教系列活动。“仰望星空,与艺术相遇”、“I LOVE SZ”艺术涂鸦、“艺术扎营”等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提供的不仅是一次欣赏、积累和感知、探索、创作的学习体验,更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感染和文化浸润。

美在这里汇聚、美在这里传播。一座美术馆,点亮了一座创新之城,有美如斯,大美坪山。

        专家寄语(选登)    

坪山美术馆(新馆)开馆一周年纪念。“带领潮流,继续创新!”

——靳埭强,坪山美术馆理事会理事、二十世纪杰出艺术家及设计师奖得主

我们热爱美术馆,同时怀疑美术馆。当世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只有打破美术馆那堵墙,保持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将美术馆作为生命体验的现场,作为知识生产的公共空间,美术馆才有未来!

——孙振华,坪山美术馆理事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希冀坪山美术馆办成亚洲一流的当代艺术与建筑之展示平台。

——王明贤,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主编

在坪山美术馆周年馆庆之际,衷心祝愿美术馆越办越好,成为艺术家和观众的期待之所。

——胡介鸣,“共时”参展艺术家

坪山美术馆虽然是一个新馆,但她拥有灵活的、健康且向好的机制,这个新的机制冲破了美术馆既有系统当中的诸多局限、痼疾,容纳和激发了艺术发展和美术馆事业的可能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行政实验和文化革新。

——钟刚,艺术媒体《打边炉》创始人,主编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肖雄鹏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