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一道关,守护一座城!他们在深圳机场严守疫情境外输入防线

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白宇
2020-03-28 15:15
摘要

工作专班自3月21日启动以来便分设了综合协调、现场指挥、转运调度、隔离场所管理、街道勤务、外事6个小组,进一步理顺入境人员分拨转运工作机制,现场指挥组与街道勤务组采取24小时工作制及分批次轮换制,每个班次50余人,明确各项工作细则。

“欢迎回家”,工作人员的这句问候,让林女士紧张的情绪舒缓了很多。

26日20时56分,从老挝出发,在昆明中转,最后抵达深圳的林女士乘坐大巴车来到分拨转运点。

一下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她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登记相关信息,这也是她享受免费车辆接送服务的凭证。在第一个登记台,林女士接受了体温测量和目的地问询,工作人员为她贴上了“橙色”标签。根据地面上的“橙色”指引,林女士来到第二个登记台,工作人员查验了她的护照及机票等,并电子录入相关信息。逐一核对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她前往“橙色”2号休息大厅等待。

谈到深圳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的新规定。她表示,自己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及闭环运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耗时长一些,但会让我们感觉很安心。”

3月27日,深圳再次发布新规定加强防控疫情防控,从当天6时起,经深圳口岸入境的所有人员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

宝安国际机场入境旅客——作为严防境外输入的一道重要关口,在这个阵地,宝安如何严格贯彻实施这一新规?宝安区成立以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子平为总指挥的深圳机场口岸宝安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自区工作专班3月22日16时进驻以来,工作流程不断优化,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截至3月27日,工作专班累计安置入境旅客和有过14天境外旅居史的旅客1992人。

“不断档、无缝式”背后 他们仅用1天全面扩容升级

晶报APP记者了解到,工作专班自3月21日启动以来便分设了综合协调、现场指挥、转运调度、隔离场所管理、街道勤务、外事6个小组,进一步理顺入境人员分拨转运工作机制,现场指挥组与街道勤务组采取24小时工作制及分批次轮换制,每个班次50余人,明确各项工作细则。

3月23日,工作专班围绕拓展现场区域、优化分拨路径、增加辨识色彩、简化操作流程、突出人文关怀等方面,积极开展防疫工作。当天上午10点,工作专班现场指挥组紧锣密鼓进行分拨转运点扩容工程。现场施工人员为分拨转运点安装隔板、张贴流程图、建立临时指挥部等,全面升级优化入境旅客分拨转运现场。

24日0点,升级改造后的分拨转运点正式运作,从下车登记扫码享受免费车辆接送服务、“颜色管理”识别分流、分区分流接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环环相扣,形成“闭环式管理”。

工作专班运行一周以来,全体工作人员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执行力全情投入工作,边做边改边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专班还在现场建立了现场指挥组办公室,设置党员先锋岗,配齐办公设备。

“颜色管理”背后,软硬件合力提升分拨转运效率

晶报APP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分拨转运点实行“出入分道,分类登记”。

分拨转运点由原5个巴士车位增加至15个巴士车位,其中1号至7号巴士站台为入境旅客下车点,8号至15号巴士站台为入境旅客登车点,实现出入分道。新增座位600个,同时拓宽登记区域面积,为旅客排队、工作人员登记信息提供了更为宽敞的空间和更为明确的指引。

此外,分拨转运点实行“三色区域,人区同色”的“颜色管理”。“蓝色”标签代表目的地为广东省内(不含深圳市)的旅客,将在“蓝色”1号休息大厅等待,随后乘坐大巴车由各地市专车接回;“橙色”标签代表目的地为广东省外及宝安区的旅客,将在“橙色”2号休息大厅等待,随后乘坐大巴车前往宝安区的隔离安置酒店;“紫色”标签代表目的地为深圳市各区(不含宝安区)的旅客,将在“紫色”3号休息大厅等待,乘坐大巴车前往深圳湾口岸由各区专车接回,统一隔离。

从新加坡出发,在上海中转,最后抵达深圳的袁先生,在当晚7时30分,从3号休息大厅起身,排队坐上了前往深圳湾口岸的大巴车。他虽戴着口罩,但仍难掩回家的喜悦心情,“我在这边呆的2个多小时里,工作人员为我送上了水、八宝粥等,很贴心。‘密不透风’的防疫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负责。”同一时段,包括袁先生在内12名旅客乘坐大巴离开分拨转运点,分别前往各自的目的地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2名旅客,从候车排队到车辆驶离,仅花了5分钟。

但这5分钟的背后并不简单,每名旅客的离开都要经过“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险,现场街道勤务组工作人员核对旅客相关信息打印《分流旅客信息表》,随后再次与转运调度组的工作人员进行复核,将《分流旅客信息表》与《人员交接单》《核酸检查结果证明》等进行人单同步交接,最后由转运调度组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乘坐大巴安全离开。

“三个一”背后,宝安向人文关怀要温度,展现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

21时10分,又一辆大巴车停靠分拨转运点,车上下来5名旅客,其中包括胡女士一家三口。胡女士一家从非洲肯尼亚出发,在成都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返回深圳,目的地是南山区,工作人员为他们贴上了“紫色”标签。由于胡女士一岁八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婴儿车上,工作人员起身从座位离开蹲下来为宝宝服务。在“紫色”3号休息大厅坐下后,胡女士着急给孩子冲泡奶粉,工作人员及时地端来了热水,并为一家三口准备了面包、八宝粥等。

一波又一波的旅客抵达,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对旅客做到“有求必应”。这一切得益于分拨转运点设置包括“能量加油站”及爱心通道在内的“三个一”。

简化“一张表”为旅客省时减负。工作专班精简《信息登记表》内容,将必填信息压缩为姓名、性别、目的地、联系方式等9项,高效收集核心信息,最大程度避免重复填报,减轻旅客负担。

制作“一张图”让旅客心中有数。工作专班在醒目位置张贴中英文双语《深圳机场分流点旅客通行流程温馨提示》,以一目了然的流程图形式提醒旅客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到什么区域乘车。

工作专班在分拨转运点设置“能量加油站”,提供“一站式”保障服务。他们为旅客提供面包、牛奶、矿泉水等餐食补给;开通爱心通道,设立母婴区,为特殊群体提供优先登记等人性化服务。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

(作者: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白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