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深圳大鹏半岛迎来了南澳海胆新鲜上市的时节。而让吃货们赞不绝口的南澳海胆粽,更是一道传承“非遗”文化的传统美食。让我们跟随着南澳海胆粽代表性传承人张长妹的讲述,“品尝”下满屏热气腾腾的鲜美。
▲“非遗”美食南澳海胆粽。
■农历三四月的海胆最肥美、鲜甜
南澳依山傍海,盛产肉质鲜嫩、味道清甜的海胆。每到海胆季,当地渔民每天下午打捞海胆回来,上岸之后运到南澳水产码头,当地的妇女们连夜加工,将海胆的外壳撬开后,取出金灿灿的海胆卵,场面很是热火朝天。
▲海胆季来啦
“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曾是南澳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话。南澳海胆粽是疍家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成的食物,至今有200多年历史。
▲海胆正当时。
“每年的农历三、四月,正是海胆最肥美的时候,味道最鲜甜。”随着海胆季的到来,南澳海胆粽代表性传承人张长妹和她的姐妹们开始忙起来。为传承这极具疍家人饮食文化特色的制作技艺,已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南澳海胆粽,正迎来它飘香的春天。
▲以前南澳当地的女孩从七、八岁便开始用沙子练习,学包海胆粽。
据张长妹的回忆,南澳当地人祖祖辈辈有着端午节吃海胆粽、看海上龙舟的特有风俗。海胆粽作为传统食品之一,以前当地的女孩从七、八岁便开始用沙子练习,跟着奶奶、妈妈学包海胆粽。谁家包粽子,亲戚、邻居都会来帮忙,包完后各带几个回家与家人分享。“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端午节吃海胆粽。”
■包裹着南澳山海味道的“非遗”粽子
“这是前一天清晨采摘来的、带着露珠的南澳当地芒叶,洗干净之后自然晾干。由于芒叶细长形状的原因,包裹出的粽子都是细长条形的。”张长妹熟练地演示了南澳海胆粽的传统古法制作过程:叠好芒草,铺上一层糯米,撒上瑶柱、虾米、花生等馅料,放上 制过的五花肉,再放入金黄的海胆卵,再铺上一层糯米之后,用生长在河海交接处的水草捆扎,便包裹成粽。“当水煮开之后,再将海胆粽放入,慢火煮上2个多小时之后,便可新鲜出锅了!”
▲亮黄肥美的海胆卵是“非遗”粽子的灵魂食材。
将煮熟的海胆粽切成小块,细细品尝,这一道融合了南澳山海味道的“非遗”生态健康美食,既有海胆的鲜美,又有粽子的软糯和芒叶的清香,堪称美味。
▲当地芒叶和河涌里的水草是南澳海胆的纯天然担当。
“特别强调的是,传统的南澳海胆粽包制时一定要用的当地芒叶和河涌里的水草,这样才能真正裹制出一个‘生态+健康+非遗’的南澳海胆粽。”张长妹表示,海胆的生长对海水水质的要求很高,是一种原生态的健康食品。而传统海胆粽的馅料都是用当地的花生、萝卜干,还有海产的瑶柱、虾米等,这些天然食材的搭配,都是为其灵魂主料——海胆卵提鲜的。
■将成立深圳首个传承非遗妇女微家
近几年,南澳加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已拥有舞草龙、渔民娶亲等两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和南澳海胆粽、东山渔歌和东渔妈祖祭三个区级保护项目。刚刚结束的2020年南澳党工委会议,将推动“舞草龙”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加强东山渔歌、南澳海胆粽、东涌天后诞等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等列入60项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海胆的美味、养生及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为让更多人品尝到南澳海胆粽这一传承非遗文化的美食,同时食得安全、放心,张长妹正按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将于4月建成一个600多平米的生产车间,实现海胆粽人工制作生产流程标准化。
▲南澳海胆粽人工制作生产流程将实现标准化。
“我们还将成立深圳首个传承非遗妇女微家,以传承南澳美食。”张长妹表示,今年将与南澳的生态旅游相结合,在办事处的支持下,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和游客,开设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传承课堂。“一方面通过对这非遗食品的制作技艺学习,更好地进行传承,同时带动更多的当地妇女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张长妹表示。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