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携手金融业不断创新,为行业带来了大量新鲜的事物,但也带来了不少潜在风险。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以“风险防范与发展机遇”为主题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昨天在深圳顺利召开,其中的一大讨论热点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
互金风险也带来创新
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到底该如何理解?有专家在会上表示,对这些风险应该有两方面的认识。
“风险是金融业创新最大的源泉之一,很多发展思路都来自于此,而且风险本身也有助于约束市场上的不同主体行为,使它进一步理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另一方面,金融从业者也需要敬畏风险。“一旦风险出了问题,所有的探索就在短期内可能归零了,无论是从业者、公众、监管者都需要改变过去的认识,更准确地用现在一些风险计量工具、风险判断工具来了解风险究竟存在于哪些地方。”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温智敏则指出,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风险中有些是传统的金融风险,尤其在中国当前在经济转型当中的风险;其次则是当前技术和新模式探讨还不成熟,在往成熟过度的阶段也存在内在风险。“在技术的可靠性,策略的有效性,大数据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引进上,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不断提升和修正。”
P2P跑路占行业1/3
2013、2014年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之时,但事实上,很多从业者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缺少一些根本性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看法认为,只要做互联网金融,就可以一定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大伟指出,这个判断是非常错误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P2P平台跑路的比例占了行业的1/3左右,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他也对这些跑路情况做了一个分类。“第一类叫无良,属于动机不纯;第二类叫无知,平台确实对业务风险缺乏认识,不知不觉中风险就爆发了;第三种叫无能,过往以为自己懂互联网或者懂金融,觉得自信满满可以控制风险,但是做下来发现风险是失控的。这种‘三无’人员直接导致了很多假金融、野金融的出现。”
刘大伟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金融还存在基础设施的不足。“互联网金融中,一个是征信一个是支付。目前征信的覆盖率和有效性还是相对较低的。有些机构在支付环节、资金存款托管上可能只有一个台帐进行管理,这都存在着基础设施的风险。”
此外,风险还在于投资者教育的风险。“有很多投资者都是大爷大妈,他们缺少金融知识和对风险的认知。”刘大伟认为,如何开展投资者适当性的选择以及开展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之一。
政府企业要“双管齐下”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金融近来陆续出现的问题值得重视,需要靠监管部门和企业双管齐下,因时制宜,“见机行事”。
“在监管层面上,去年年底出台的《P2P监管细则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提了很多底线和原则,我认为国家监管做到这一步,其实也差不多了。”铜板街CEO何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这五个字涵盖了太多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类型。如果每一类都出台一个监管办法,管理起来的成本很高。其次,互联网金融时时处在竞争中,也会因此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具体的“办法”永远跟不上市场的一些做法。
“最好的办法则是由监管层来划明‘底线’,比如不能非法集资,资金得由银行监管等,同时提供一些监管思路。”何俊说,其次则是要靠企业自律,不仅风控保障体系要更为严谨,风险定价模型也要不断完善。“首要工作依然是风险控制。”
“尽管行业中出现的风险让投资者和从业者感到了些许凉意,但要坚持对未来的信心和在当下的耐心。”何俊在会上呼吁,从业者在拥抱规范化的同时,需要努力练好“内功”,为小微人群提供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