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完成深圳湾入境核酸检测,这支小分队连续作战7个多小时

读特记者 严珊珊
2020-03-25 19:52
摘要

为缓解深圳湾口岸通关压力,深圳市南山区慢病院余红兵和石文娟两人一刻也没有休息,连续作战7个多小时,共完成248例咽拭子采集。

“终于完成突增入境人士的采集工作,避免了人群大量聚集。”3月25日凌晨1点30分,深圳湾口岸入境处,刚做完最后一例咽拭子采集的深圳市南山区慢病院余红兵和他的搭档石文娟,长舒一口气。

为缓解深圳湾口岸通关压力,余红兵和石文娟两人一刻也没有休息,连续作战7个多小时,共完成248例咽拭子采集。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后,两人累得都直不起腰,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内,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

咽拭子小分队紧急出动

深圳湾口岸作为深圳重要的入境通道,是应对境外疫情输入的重要关口。自2月22日以来,深圳连续新增病例皆为境外输入,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深圳湾口岸,输入疫情防控压力陡然增加。3月23日,香港政府宣布,从3月25日凌晨开始,所有非香港居民从海外国家乘飞机抵港将不准入境。随后,深圳湾口岸入境人口不断增多。

3月24日下午5:30,南山区慢病院接到通知,由于香港即将于凌晨禁止非港人士入境,深圳湾入境人员突然增多,亟需增派人手支援。接到通知后,南山区慢病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集人员。为高效完成采集任务,南山区慢病院党总支书记马剑平亲自挑选,由经验丰富的余红兵和石文娟两名党员组成咽拭子小分队。

最困难的就是小孩的采集工作

“当时,我下班刚回到家,接到任务后便立即返回单位。”余红兵说,他和石文娟迅速准备好采集物资,并做好个人防护后赶往了深圳湾口岸。

下午6时多,深圳湾口岸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入境人士,工作人员正在限流,并有序地分散人群。余红兵和石文娟迅速加入采集工作。

“采集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小孩的采集工作。” 余红兵说,“248人中有30多名是小孩。面对重装防护的他们,小孩一开始会感到害怕和抗拒,常常不配合。当时有一个2个月大的婴儿,一碰就大哭,三番几次都采集不成功。后来,通过与家长沟通,不断安抚婴儿并固定住他,才完成采集。

余红兵介绍,采样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呛咳、呕吐,否则大量带出的飞沫,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但有些人口底浅,体型偏胖的人舌体大,或老人口腔唾液少、咽喉黏膜干燥等,采集过程中都容易发生呛咳,就需要提醒他们想咳嗽时提前把头偏向一边。“防护好自己,把风险降到最低。”余红兵说。

严格执行采集步骤不留隐患

为缓解口岸入境人员大量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在7个多小时里,余红兵和石文娟一刻也没有耽搁,一个紧接着一个,快速而高效。“我们平时一天最多也就采集一百多例,但今天做了248例。”余红兵说,加上天气闷热,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7个多小时下来,感觉要虚脱。

但尽管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余红兵和队友还是一丝不苟地严格按标准执行每个步骤。“咽拭子采集的样本质量与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给防控留下隐患。”余红兵说。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严珊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