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基建 |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新高地

读特记者 闻坤
2020-03-25 08:01
摘要

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充分释放“双区效应”,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一系列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近段时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了高频词。“新基建”主要指以人工智能(AI)、5G、大数据等为代表,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也多次强调“新基建”,要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事实上,自2016年谷歌的AlphaGo与李世石围棋对决,人工智能被推到世界技术变革的最前沿。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纷纷将AI技术作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战略。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充分释放“双区效应”,着力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工程,出台一系列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的研发、制造、服务和国际合作基地,促进技术、产业、金融、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企业“雁阵”引领应用遍地开花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特别点名表扬深圳企业云天励飞,称其人工智能红外测温设备及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发热患者,有效地提高检测效率。

智能机器人巡逻、配送机器人送餐送药、无人机高精度测温、AI对肺部疾病判读筛查技术……在深圳,用AI之力守护战“疫”防线的例子举不胜数。

毕马威中国华南区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高人伯表示,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促进了全社会对生产生活数字化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催生了更多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需求。

多年的培育,使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化应用场景丰富多样,特别是深圳背靠制造业、服务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有城市群的整体性优势。目前,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总量超过630家,在自动驾驶、安防、医疗、金融、建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的AI化水平不断提高。

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构成梯次接续的企业生态体系。以华为、腾讯、中兴为代表的IT产业巨头纷纷抢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制高点;以富士康、华星光电、比亚迪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后发优势”为特征的大疆创新、商汤科技、云天励飞、优必选等领军企业逐渐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标杆。

资本市场看好深圳AI产业

“在此次政府加码新基建的过程中,政府从以前的主要投资方转变为投资动员方,动员各界力量推动新基建快速发展,通过新基建投资来对冲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优化投资结构。”高人伯说。

AI这项新技术的崛起,投资者正蜂拥进入这个领域。

根据烯牛数据的统计,2019年中国共有711个人工智能项目拿到了新一轮投资,其中总部位于深圳的项目有57个,投资案例数仅次于北京。过去3年,深圳的人工智能投资案例数一直稳居全国前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投资热度都很高,且互为支持、良性发展。

青松基金合伙人、青松智慧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成妙绮认为,这得益于深圳开放、务实的政策,以及重视高科技研发的传统,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欣欣向荣,已经产生了一批新兴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同时,深圳新创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于全国前列。

新基建也是新机会。成妙绮表示,人工智能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细分领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将加速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将逐步出现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公司,并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AI+教育、AI+医疗、AI+金融也是青松重点关注的领域。

目前,深圳已具备了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为人工智能产业的设计、开发、制造等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政策“爆发”推动产业驶上“快车道”

人工智能自从进入国家战略地位,相关政策进入爆发期。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紧跟国家脚步,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密集出台了产业的规划及政策。

2017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出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孵化和培育,将包含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关注领域。

2019年5月,深圳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到2023年,建成20家以上创新载体,培育20家以上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2019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载体。这为深圳未来强化AI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专家认为,伴随一系列政策指引及产业规划,未来深圳将步入AI产业增长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红利期。

深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深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揭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圳)广东省实验室获批……仅在过去一年,深圳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提速,深圳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驶上“快车道”。

“软”“硬”两条腿走出新路

高人伯认为,新基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是“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支撑,也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现。从“一带一路”到“双区”建设,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面对新基建浪潮,在政策、技术和人才的多重支持下,深圳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迈向新的高地。

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所长李光林教授认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方面,深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应用层面,深圳的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完善的产业链结构、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大数据、人脸识别、医疗及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承认的是,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功,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缺陷。由于算法和数据的不完备性以及场景变化的多样性,人工智能系统会给出一些不确定甚至错误的决定。比如无人驾驶可能用于一些特定场景,但目前的技术和方案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交通,即便识别精度达到99%,仍有可能因为1%误判而出现重大事故。

近年来,深度学习等方法的出现促使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也实际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深度学习本身存在黑箱问题,这个问题愈发引起技术专家、科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的担心。这就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用新的理论来最终打开深度学习的黑箱。

李光林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包括芯片、传感器、计算机等,深圳想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更大突破,需要一“硬”一“软”两条腿走路,强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核心关键零部件、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为行业应用提供产品支撑。

高人伯表示,在新一轮投资中,5G、智能装备、能源科技国际研创、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项目是目前的投资热点,深圳如何抓住机遇,可以从政府资源布局、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来看。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首先,深圳需围绕平台型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引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关键议题,实施有关园区的全产业、全链条式发展,推进未来多领域的业态和业务模式的协同联动。

其次,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应深入开展国际化的合作模式的探索,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积极推进先行示范区以及大湾区的建设。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