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现场的主角!中大教授杨小彦开讲摄影中的人民性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8-11 11:22

如何在摄影艺术中,感受人民性与人文情怀?7月31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四方沙龙“中开讲《摄影中的人民性——从革命走向建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观众一起回顾光影中的峥嵘岁月,领悟摄影的社会价值,感受其中所隐含着的审美趋势与核心价值。讲座同步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直播,吸引了不少听众线上观看。

杨小彦在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杨小彦从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开始谈起,分析“第四部书——图像之书”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图像之书就是人民之书。随后,他结合丰富的图例,从介绍中国红色摄影的奠基人沙飞及其团队的集体实践开始,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时期激动人心的“纪实摄影”运动,叙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革命摄影家们如何把镜头对准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普通人,留下他们的朴实的形象,从视觉角度印证了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图像有历史,观看者有立场。当摄影嵌入到社会进步当中时,当观看者与历史发展同步时,摄影的‘人民性’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镜头对着普通劳动者,这是图像‘人民性’的根源。图像因其‘人民性’而享有尊严。”

流萤拍摄,1942年6月,冀中八路军一重机枪手向敌人扫射的情景

迄今为止的摄影史是震撼人心的,因为主角是普通人。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尖锐地指出:“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与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书,才能理解他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

“人民是现场的主角,实践具有稍纵即逝的瞬间性。恰恰是摄影,把现场的瞬间性转变成永恒的图像,人民的价值因此而建构为丰满的形象。”杨小彦认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图像之书就是人民之书。”

我们是抗日小兵,赵烈拍摄于1940年儿童节,唐县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与主讲人就“绘画的逼真”、“摄影的平民性与大众化”、“摄影的收藏与保存”、“新媒体时代影像发展的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本期四方沙龙学术主持、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谈到 ,“艺术让大家看到诗和远方,摄影让人看到眼前的迫切。”

(原标题:《人民是现场的主角!中大教授杨小彦开讲摄影中的人民性》)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