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给用人单位更多选人用人主导权

记者 杨丽萍
2017-01-13 16:41
摘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1月12日下午,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加快推进深圳人才优先发展”专题议政会,市政协委员们争相发言,为深圳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1月12日下午,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加快推进深圳人才优先发展”专题议政会,市政协委员们争相发言,为深圳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让企业有更多主导权因为“只有脚知道鞋的大小”

“企业申请到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可能更多的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学术要求的员工,并不一定是企业最紧缺的人才。”奚丹委员建议,在人才领域实施“强企放权”,把一部分资源分配权下放至企业。

奚丹说:“政府可定义不同层面的人才体系,市级学术和科技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可在政府层面申请审批,社会型人才如企业管理、专业人士、技术大牛、全球商业精英等可下放至企业。政府可评估并建立具备资质的‘企业池’,并分配政策和资源至该类企业,企业定期上报资源分配情况,政府进行审查,有问题企业‘踢出池子’,规范企业可以适当增加配额,保证有资质企业池的流动性和高质量。这样既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资源整合能力,又发挥企业的能动性,真正将稀缺资源分配到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身上。 ”

“鞋子的大小只有脚知道。”尹昌龙委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现在用人单位看中了一些人才,但可能由于各种政策限制而无法引进。用人单位按照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挑选人才,但选出的人才不一定能在入职后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一些在没有条条框框限制下选出的人才,在用人单位反而更能胜任工作。“所以,在人才选用时要给用人单位更多的主导权,甚至可以走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不拘一格选人才、进人才、用人才。”尹昌龙建议道。

不仅要重视“成功人士”,也要加快培养潜力“小人物”

夏俊委员发言时则建议加大对有潜力青年人才引进的引进,加快培养年龄在30岁上下、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人物”。

夏俊说,深圳招才引智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进了很多声名卓著的人才,他们大都已是“成功人士”。而实际上,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从规律上讲,25至40岁恰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黄金期,很多著名科学家的主要科研成就都是在这一年龄段产生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青年科研人员中超过80%的人没有主持过国家级课题项目,超过60%的青年人才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不足5万元,六成以上的人没有拿到过学校的研究资助。   

为此,夏俊建议,强化对信息科技领域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和举荐,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培养其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深圳一同成长;加快培养年龄在30岁上下、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人物”,为他们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政策、工作等方面的支持,指导青年人才过好“科研黄金期”;定期开展青年与院士、专家、优秀企业家交流活动,让青年人才的激情和创造力与院士、专家的专业性和对前沿科技的把握进行充分地思想交融,让大师为青年指路,激发青年灵感,创造更大价值。

“深圳应适当调整高精尖人才和社会基础服务人才的政策倾斜比例,平衡社会发展的各种力量。”马锡裕委员也认为,近年来深圳不断出台针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和激励系列政策,在这一方面堪称全国表率。但大量专业的、精细化的基础人才将在未来深圳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中坚作用,因此适当增加对基础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有利于稳定社会发展基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才评价应强调“工匠精神”重实操水平

“在评价指标方面,适当调整高学历、社会职称、获奖经历等框架指标,重实操水平轻理论标准,重创新能力轻固化指标,强调‘工匠精神’、实际技能水平、工作能力、社会贡献绩效等。”马锡裕委员认为,深圳应继续深化推动现行“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和完善,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人才认定标准,适当调整人才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倾斜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赵庆祥委员则建议,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到目前为止深圳已有15700多家社会组织,已成为参与和促进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为例,现有专业设计师会员1500余人,会员大多是全市各大装饰设计企业的总经理、设计院院长、设计总监、设计部经理等,他们是深圳装饰设计业的中坚力量,最为熟悉行业发展需求和规律,在职业资格认定、人才标准研究、人才举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

破除引智“信息孤岛”建立“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

游忠惠委员则认为,“国家外专局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沉淀的数据成果,以及各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机构所积累的大量国际人才信息,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需要有一个智能联通、开放共享、实时互动的大数据平台来实现有关国际人才的管理、供给和服务。”。他建议,应建立“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实现对深圳市国际人才海量数据的搜集、标准化及建模分析,全面掌握国际人才的结构和流向、各行业领域用人特征和层次需求。

杨鹏委员发言时说,调查显示72%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最大困扰是高端人才。走出国门吸引海外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在海外建立人才联络处,但目前深圳只有4个海外人才联络处,平均每个联络处每年能为深圳引进超过50个高层次人才。他说:“深圳在设置海外人才联络处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在美国东部、加拿大、英国、德国、以色列等知名高校汇集的国家和地区设人才引进联络处,增加我市在海外吸引人才的覆盖面。”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