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戴和小苏是白血病患者。春节期间,她们在中山七院血液内科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近日,两位患者顺利出仓。据悉,这是中山七院移植病房开仓后完成的第一、二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难与共的两个“老相识”
“我们两个也算得上是患难与共的‘老相识’了。”2019年5月以来,小戴一直在接受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下一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做准备。在来到中山七院血液内科前,小戴与小苏已经在南方医院移植科病房做了一段时间“共患难”的室友。
转眼进入2020年。春节在即,许多医院的移植病房都选择在节前关闭移植仓,不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此时,小戴和小苏已经到了接受移植最理想的时期。疾病不等人,如果等到节后开仓再进行移植,她们原本平稳的病情可能会再添风险。
“原来医院的主诊医生跟我们说,中山医院的移植病房准备开仓了,我们可以到那边去接受移植。医生说,七院血液科的专家教授们移植经验都很丰富,都是这个领域的大咖,让我们可以放心地来。”
1月9号,在母亲、姐姐和半岁小侄子的陪伴下,小戴转到了位于深圳光明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血液内科。几天后,小苏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这里。两位姑娘再一次成为了室友,她们一起在这里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先采用放化疗手段将体内的异常细胞清除,给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腾出房子’,再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回输体内,重建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过程。把原有异常骨髓杀死的过程,就称为预处理阶段。”中山七院血液内科主任许晓军介绍。
移植过程中,在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之前,随着大剂量化放疗将原有骨髓慢慢清除,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防御系统几乎被摧毁,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据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是通过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无菌的病房,装有改变空气环境洁净度的设备。为保持室内无菌,环境及空气每日消毒,进入层流室的物品需经无菌处理。
因此,从预处理时期开始,小戴和小苏需要一直待在层流病房里,一直等到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生根发芽”。整个过程大概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
2020年1月20日,小戴成为了第一位进入中山七院移植仓的患者。三天后,小苏也进入了移植病房。
时刻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
这个春节,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都在为抗击疫情忙碌。但疾病不等人,在抗疫之外,还有许多的医务人员在为非疫情疾病坚守岗位。
对于中山七院血液内科的医生护士而言,这也是一个特别的春节。为了保证两例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进行,血液内科过半的医护都选择在春节假期期间留在医院,为两位患者保驾护航。
“疾病不等人。患者还在医院里,我们就走不了。”许晓军主任介绍,由于血液内科收治病人以难治、危重病人为主,很多病人都无法出院回家过节。所以,每年春节都会有医护人员留下为患者保驾护航。
“进入移植仓后,随着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防御系统被摧毁,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病情的变化。我们需要时刻监测她的各项指标,并根据指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吴顺杰告诉我们。
为确保移植顺利,林东军教授、许晓军主任带领移植团队,对小戴的移植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制定了详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计划,针对移植病人的每一环节和细节制定了详细方案,并提前备好了药物、血液等。
1月24号,除夕。晚上8点,许晓军主任带着其他几名科内成员,逐一看望了留院患者,为患者和家属送上了节日的问候。一位身患多发性骨髓瘤正在化疗的患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紧紧地握着许晓军的手,眼里泪光闪烁。
医生们也来到了移植病房的探视通道,给身处移植仓内的小戴和小苏送去了新年祝福。经过环磷酰胺的化疗,小戴看上去虽然有些疲惫,但各项指标一切正常。紫外线杀菌消毒后,两张新春贺卡被分别送到移植仓内的小戴和小孙手里。这份从外面传递进来的新春祝福,也为单调的移植仓增添了年味。
血液内科也希望用这种方法,纾解移植患者紧张的情绪,为患者带去温暖关怀。“我们想让仓内的患者知道,不管此刻的治疗有多么艰苦,我们都会和她们一起渡过难关。”
历时5小时,完成干细胞采集
1月25日,大年初三,移植团队一早就来到了医院。 今天,血液内科将为小戴姐姐进行供者干细胞的采集。这是中山七院血液内科第一次采集供者干细胞,采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移植患者的成败。移植团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从接手第一例移植患者起,血液内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担。采集供者干细胞的当天,他们早早就来到现场,督导干细胞的采集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整整5个小时,移植团队成功完成干细胞采集,采集的细胞数达到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目标要求。采集成功的喜悦冲去了原本的担忧疲惫,大家悬着的心也暂时放下了。
“做移植的,哪有不操心的。”吴顺杰说,移植患者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医生的心弦。“看上你一眼,心里就踏实——这也是我们移植大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段时间天天都盯着两位患者的白细胞生长,不亚于当年高考放榜时急切等待放榜的心情。个中滋味,只有从事移植一线的人才深有体会!粒细胞的些许波动,都牵动着我们移植大夫的每一根神经。”
2月8日,小戴接受移植后的第十天。按照规律,到了粒细胞开始植活的时候了。吴顺杰早早来到医院,查看今天的血象报告。打开电脑,眼前一亮,戴女士的血象显示,粒细胞成功植活!这意味着小戴移植成功了!
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了。吴顺杰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两位主任:“我们移植成功了!”
移植成功,患者画画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2月10日,另一位患者小苏的粒细胞也成功植活了。抗疫时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防止出仓后被病毒感染,小戴和小苏延长了出仓时间,一直住在移植层流病房内。
2月26日,小苏成功出仓。小苏喜欢写字画画,她在病房里临摹了很多诗词。出仓后,她把自己在移植病房内所写的书法作品和画作送给了血液内科,以表示她对医生护士们的感谢。
“特别感谢这段时间以来大家对我的照顾,很感激每一位医生护士。”2月28日,最早入仓的小戴终于也迎来了出仓的日子。她开心地每一个医生护士打着招呼:“又见面了!我成功啦!”
移植成功后,小苏和小戴还需要半年的时间来重建免疫系统。出院前,医生拉住她们细细叮嘱居家修养的诸多注意事项。她们对未来都充满信心。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