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是当下大中城市的通病。深圳市交通运输委4日透露,将牵头成立交通咨询委员会,搭建政府、专家、公众参与互动的交流平台,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业界代表、市民群众,通过组织展开各类咨询研讨、论坛交流等形式,共商交通拥堵治理良策。
广泛采纳各方意见,深圳市交委还专门设立邮箱:zzc_zzb@sztb.gov.cn,向公众征求治堵意见,并欢迎提供拥堵热点线索。
【读特新闻+】
相关报道:
合力治堵深圳晚高峰车速上升
近年来,随着区域、全市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迅速增长,深圳交通拥堵日趋明显。3年前交通部门曾提出预警:若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预计2016年平均车速下降至18公里/小时,低于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
为了有效治理交通问题,深圳通过创新综合治堵机制,“短平快”及时解决交通热点等手段,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全市晚高峰平均车速26km/h,较2013年上升了2km/h,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也处于较好水平。
——创新机制:
深圳于2014年起开始实施旨在改善交通、调整交通方式结构的新一轮交通综合治理。深圳市政府建立了以分管交通的市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并将市治堵办设在市交通运输委,在综治项目中规划与计划、建设手段与管理手段、积极协调与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积极性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既高度集中又便于各部门间协调,使决策和管理均具科学性的运行机制。
创新机制让各部门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的有机协调,确保了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有序推进。在去年轨道三期的11、7、9号线顺利开通的基础上,目前6、8、10号线,2、3、4、5、9号等八条延长线已全面开工;一批高快速干道加快建设,目前在建的重要通道就达24条,尤其是坂银通道、南坪三期、坪盐通道等加快推进;春风隧道2016年12月26日已经开工。
——“短平快”治堵:
2014年以来,深圳市交通部门还依托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滚动推进了391个"短平快"交通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强化公交路权、慢行网络改善、拥堵热点改善、信号灯控优化等。
强化公交路权方面,建成990车道公里公交专用道,较2012年新增295车道公里,并港湾化或分设站台改造101对站点,启动月亮湾综合车场工程前期,公交运行效率和站台周转率不同程度提升;
慢行网络改善方面,改善景田、民治等8个轨道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并完成8座人行天桥建设,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702处,公共自行车数量21354辆,自行车道约500公里,慢行品质持续提升;
拥堵热点改善方面,改造深南大道、滨河大道等35条道路、翠竹路-东门路等25个交叉口,综合整治5个旧城区、10个医院、9个学校、7个工业园区、2个口岸等共49个片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改善;
信号灯控优化方面,微创新改造6个信号交叉口,推进27处信号灯新增工程,交叉口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典型案例:
(一)公交优化——黄贝岭公交站改造
深南东路黄贝岭区段是盐田、大鹏片区联系罗湖、福田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区域内还拥有地铁蛇口线与换乘线换乘站黄贝岭地铁站,未来还有地铁8、9号线覆盖,是我市南部东侧公交客流走廊上的关键节点。
改善措施:本项目改造工程中,道路中线不变,利用深南东路两侧人行道空间,公交停车区向内各拓宽一个车道,并将枢纽设置为双侧港湾型式。其中,南侧设置为浅港湾枢纽主站,由三个浅港湾站和1个直线站组合而成,共设置泊位8个。南侧拓宽段长度为242米。北侧设置为浅港湾枢纽辅站,由2个浅港湾站组合而成,共设置泊位4个。北侧拓宽段为238米,渐变段为80米。按照规范,两泊位站长32.5m,三泊位站长50m。
改善效果:工程实施后,改善范围内两侧站台均设置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明确了公交车辆的作业空间,为区域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了设施保障。此外,将站台改造为港湾式停靠站后,继续保留现有公交专用道,在优先保障公交车辆专有通道的同时,减少了公交车辆进出站与社会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提高和改善了区段的通行效率和交通秩序。
黄贝岭地铁站公交停靠站改善前、后对比。
黄贝岭地铁站公交停靠站改善前、后对比。
(二)路段、交叉口改善
1、深南大道(腾讯片区)交通改善工程
拥堵分析及改善措施:
① 针对该段深南大道辅道进主道出口仅有1处(距公交站点约280米)高峰时段大量腾讯班车、公交车、嗒嗒巴士交织拥堵,无法及时驶出辅道的问题,方案增设了1个辅道进主道开口,使公交车在深大北门站台停靠后迅速驶入主道,避免与腾讯班车交织拥堵,此出口与西侧的主道入辅道出入口间隔170米左右。。
② 针对深南大道(科院立交-南海深南立交)路段西行方向车辆掉头困难、深南大道(科苑立交-南海立交)近3公里路段未设置东往东的掉头口的问题,方案在深南-南海立交位置,铲除部分中央绿化带,增设东往东的掉头车道,缓解了深南-科苑立交压力,解决了深南达到进入高新南片区交通受阻问题。
改善效果:腾讯片区交通改善工程实施后,有效解决了深南大道辅道上腾讯班车与公交车辆抢道、交织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周边企业的一致称道。同时,在深南大道南海立交西侧开设了一处掉头口,有效解决了深南西行无法进入科技园片区的问题,弥补了深南科苑立交转向功能的不足,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获得了市民的表扬。
2、深南大道-香梅路口
拥堵分析及改善措施:针对深南大道局部路段高峰期交通拥堵比较严重、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方案提出:
① 优化深南大道-香梅路交叉口交通组织,增加北出口道车道数至3条,东进口右转让行;
② 西进口设置公交专用左转车道;
③ 拓宽香梅路北行方向车道数至3车道;
④ 增设香梅路-新闻路人行信号,与深南-香梅路口协调控制,改善香梅路人车冲突。
主方向拥堵明显缓解,整体交通流量提高14%;西进口左转排队长度明显缩短50米,通行能力提升25%,平均1-2个周期可通过交叉口,平均等待时间由180s降低至120s;交叉口各方向饱和度趋于均衡,总交通流量由6756pcu/h提高到7732pcu/h。
深南-香梅路口改善方案平面图。
深南-香梅路口改造前后对比。
(三)医院周边交通治理
我委一直高度重视医院交通问题,建立了与市卫计委、交警局、医管中心等单位联合工作机制,先后多次召开医院交通改善专题例会,开展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北大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等多个大型综合医院交通改善工作,对医院交通改善措施建立标准,制定医院类交通改善工作方案,目前各医院改善工作正在推进实施中,明年五月始将逐步见成效。
(四)口岸交通改善
1、福田口岸
① 设立临时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离。该项工作由我委建设中心负责实施,在裕亨路设置一座临时人行天桥,净化裕亨路车行空间,确保行人通行安全,减少人车冲突。临时天桥采用钢结构组装,于2016年12月16日开始主桥桥墩吊装,24日完成桥身、梯道和栏杆等全部构件组装,并开通使用,整个建设过程仅用时9天。
新建临时人行天桥。
② 完善口岸及周边行人指引系统,引导旅客出行。该项工作由我委福田交通运输局负责实施,已于12月18日完工,共设置8块行人导向标识。立柱采用圆形钢质结构,导向叶片采用铝合金材质,保证美观、导向清晰的同时兼具稳固牢实的功能。
③ 提高停车收费,调节交通需求。该项工作由市口岸办负责实施,提高福田口岸社会停车场停车收费标准,调节福田口岸的停车需求,引导市民公交出行。该措施已获得市发改部门同意批复,口岸管理服务中心于12月28日起执行新的收费标准。
④ 启用违停球,加强即停即走管理。该项工作由市交警局负责实施,已在裕亨路加装3处违停球等执法设施,加强该路段“3分钟即停即走”车辆管理,实施效果明显,违停大幅下降,车辆通行平均用时2分46秒,比整治前两周缩短了50%,通行时间大大缩短。
裕亨路天桥西、东侧加装违停球。
⑤ 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规范非机动车管理。该项工作由福田区政府负责实施,已在联检楼西侧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提升口岸形象。
改善前:西广场非机动车无序停放;改善后: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
⑥ 加强交通执法,规范交通秩序。该项工作由福田区政府牵头,会同我委及市交警部门落实,福田区政府已在口岸现场增派20名交通协管员,加强双休日和节假日交通管制。我委也加大了非法营运打击力度,2016年11月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412人次,查处非法营运案件5宗,暂扣25台非法异地网约出租车。
目前,福田口岸近期交通改善措施基本完成,基本实现了裕亨路人车分离,行人过街安全有序;减少裕亨路社会车辆长时间占道停车,提升了道路运行效率;清晰的标志指引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引导旅客快速分流;提高社会停车场收费,进一步引导市民公交出行,口岸道路交通压力得到缓解。
2、深圳湾口岸
① 优化口岸外部交通组织,提升进出口岸效率。一是在东滨路东二路交叉口东进口打开左转,西行公交、旅游巴士、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车辆可以直接左转进入口岸,就近进入公交接驳区,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该措施目前正在施工,需协调信号灯配时。二是在中心路东进口新增掉头口,西行小汽车与跨境车辆实现提前掉头。该项措施目前已完成绿化改造,需完善信号灯后再打开使用。三是根据东滨路交通运行情况,进一步打通科苑路东滨路交叉口南北向直行,并加设直左车道,缓解交叉口南进口右转交通压力。
东滨路路口改造。
② 优化公共交通接驳区布局与交通组织,新增即停即走区。将原A、B停车场功能调到D停车场,原A停车场关闭并停止使用,改造为旅巴、校车、公交场站,原公交场站与出租车场站功能不变。改造后实现社会车辆与公交车辆分离,进一步提升公交接驳区运行效率。目前,公共交通接驳区已经启用,原A停车场改造已基本完成,可安排旅游大巴即停即走,但学童巴士、新增公交线路,需进一步完善A区内部停靠设施再开放。原B停车场关闭并停止使用,改造为小汽车即停即走区,利用科苑路东侧新建临时便道驶出。该措施已经改造完成并启用。
改造后公交接驳区、即停即走区交通组织流线。
即停即走区驶出便道已完成。
③ 完善口岸内部微循环,优化口岸办公车辆交通组织。交通组织调整以后,口岸办公区与联检区交通联系对外相对独立,采取道闸管理。办公区内部实行西一路-西二路-消防一道单循环交通组织;办公区与联检区的联系通过消防一道-消防二道承担。
改造后口岸办公车辆交通组织流线。
④ 改造D停车场,调整社会停车场交通组织。改造D停车场的交通组织,改造后,通过东滨路东二路交叉口驶入的车辆,无法直接进入D停车场,需在东滨路东行右转科苑南路进入或通过望海路南行右转科苑南路进入。目前,D停车场已经启用。
改造后社会车辆停车和出境货车交通组织流线。
⑤ 优化出境货车交通流线,实现社会车辆与货运交通分离。调整出境货运交通组织,从原来D停车场西侧道路出境改为从东侧道路出境,避免社会车辆与出境货车通行交织。目前,该项措施作进一步观察评估,待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设置后启用。
⑥ 加强口岸执法,杜绝违法乱象。上述主要措施完成后,深圳湾口岸内部交通将分为公交接驳区、即停即走区、社会车辆停车区。其中,公交接驳区各场站,由市交通运输委负责管理;东二路、东三路、东四路等内部接驳道路、新建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区,由交警部门执法管理;其他口岸内部区域由口岸部门管理。其中,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区及公交接驳区新设校巴及旅游巴士临时停放区域均实行限时上落客管理,上述执法部门将加强对长时间停放尤其是违章停车现象的管理与执法力度,杜绝违法乱象。
为持续做好对深圳湾口岸交通改善工作,市交通运输委会同市口岸、交警、城管、南山区政府等单位及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持续动态监测深圳湾口岸交通调整变化情况,采用“动态观察、不断完善、持续优化”的方式,持续推进交通改善工作。
见习编辑 王行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