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走近独一无二的小津安二郎

晶报记者:伍岭
2020-03-17 15:41
摘要

从三十岁到六十岁,小津安二郎用日记记录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电影人,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为世界级艺术家,这部《全日记》带领读者和影迷贴近小津的生活,探寻其中的故事和秘密。

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公认的日本电影大师,他的电影经常被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小津安二郎全日记》,这部日记是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四十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32册、时间跨度从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小津生于东京都深川,1923年进入松竹电影蒲田制片厂,任摄影部助理。1927年以《忏悔之刃》初执导筒,就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导演生涯。1932年拍了第一部可称为杰作的作品《我出生,但……》,获得当年《电影旬报》10大佳片的第一名。1941、1942、1949年完成的《户田家兄妹》《父亲在世时》和《晚春》,分别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一、第二、第一名。1953年推出了代表作《东京物语》。晚年与搭档野田高梧一起在蓼科执笔作品剧本。

从三十岁到六十岁,小津安二郎用日记记录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电影人,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为世界级艺术家,这部《全日记》带领读者和影迷贴近小津的生活,探寻其中的故事和秘密。除了日记正文,《全日记》的附录信息量充沛,包括编者对小津日记所做的校异说明,日记中提到的电影列表,小津工作过的片厂职员人名等等,可谓小津电影爱好者和导演研究的必收宝典。

小津安二郎,日本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导演之一

小津安二郎出生于1903年12月12日,60年后的同一天因为身患癌症去世。出生日与去世日的重叠,以及从中国文化看来完成一甲子轮回的年龄,为小津安二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传奇色彩。似乎正应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轮回、无常等深奥的主题。”

《我出生,但……》《户田家兄妹》《父亲在世时》电影海报

小津安二郎是公认的日本电影史上三大导演之一,和沟口健二(1898—1956)、黑泽明(1910—1998)鼎足而三,也是世界电影史上风格鲜明、辨识度极高的大师级导演。小津一生执导的54部剧情长片中,有37部存世。标志性的《东京物语》外,其他代表作还有《晚春》《早安》《浮草》《秋日和》等。1958年以《彼岸花》获艺术祭文部大臣赏及紫绶褒奖,1959年获艺术院赏,1961年以《秋日和》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63年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日本电影导演。

《彼岸花》《浮草》《秋日和》电影海报

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电影,我会回答:“是为了产生一部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

上面这段话出自以《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闻名于世的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作为小津安二郎的忠实粉丝,他曾专门跑到东京拍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以向偶像致敬。文德斯的好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也是小津安二郎的粉丝,尤其喜欢《东京物语》。

小津的电影风格含蓄隽永、余味悠远,被认为是只属于他独有的“小津调”,影响了无数导演。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也曾经以拍摄《咖啡时光》向小津致敬。

维姆·文德斯执导的《寻找小津》和侯孝贤执导《咖啡时光》

以《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等作品在国内大热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一直被拿来与小津作比较,甚至被认为是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小津衣钵的日本电影人。

侯孝贤导演曾说:

孤独一生的小津赋有真正的幽默感,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率领无常,惘然上路。

而全世界影迷都知道,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几乎只有一个题材:家庭。尤其是后期拍摄的十三长片,《晚春》《麦秋》《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围绕着女儿出嫁展开,《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早春》探究夫妻之情,《东京物语》《东京暮色》《早安》《浮草》《小早川家之秋》描摹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两代人的关系。

除了主题,小津的“不变”还体现在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这13部作品都是和老搭档野田高梧一起编剧;他的御用演员原节子和笠智众在很多部作品中扮演几乎相同的父亲和女儿角色,甚至角色的名字都差不多;位永远放在低位拍摄的摄影机;少有移动的镜头,镜头里每一处布景、每一个道具,都在追求“恰到好处”的精确……以至于他那句原本是戏谑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成了“匠人精神”的代表之一。

原节子主演的《晚春》《麦秋》和《东京物语》被戏称为“纪子三部曲”

在小津的电影和小津的日记之间寻找一种“矛盾的统一”

最近,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一次小津安二郎的研讨会上评论说:

过去了解的小津实际是一个“美学化了的小津”,阅读《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使我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进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体会到一种“矛盾的统一”。就好像一体两面一样,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小津和日记里所描写的小津之间有时候分裂,有时候一致,有很多电影创作上的蛛丝马迹,也可以透过日记了解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做豆腐”并不代表小津的电影气质和个人品味的单一,一定程度上,把豆腐做好,恰恰说明小津对生活和精神的极致追求和无限热爱。而这本《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正好给读者和影迷提供了一份最贴近真实的、最能看出小津真性情的记录。

比如《全日记》中有一个被编辑部经常拿来当笑话讲的梗:

问:小津最爱的事情是什么?

答:睡觉。

天气好当然要睡:“阳光照射在拉门上,暖洋洋的。美美地睡了一觉。”(1933年2月10日)

天气不好的时候更要睡:“阴天。下雨。稻荷祭。登贵来。整日迷迷瞪瞪地打瞌睡。”(1933年3月5日)

工作不顺利的原因是睡多了:“再怎么睡也睡不醒。脑袋瓜子也很迟钝。春天不适于工作。”(1933年3月20日)

思考人生目标这种大事的时候,居然也能睡过去:“明年正月去什么地方呢?边想着这些事,边睡午觉。”(1933年12月17日)

除了午觉,小津喜欢美食爱喝酒,是个实实在在的吃货:

傍晚,与高梧、忠前往银座。

在新金春吃牛肉火锅。

在 colomban 喝茶。(1935年4月30日)

比往常起得都要早。[吃]杂煮。

在被炉里稍微睡了会儿午觉。读《文艺春秋》。洗澡。晚上,做酒糟鲑鱼。很好吃。(1955年1月17日)

早上,吃酒糟鲑鱼。很是好吃。(1955年1月18日)

抱着酒瓶的小津

一般来说,吃货总是对生活着充满热爱……

小津还很爱读书,

窗户大开,秋风吹进蚊帐里,再次阅读志贺直哉的《二十岁的一面》。(1935年8月30日)

傍晚,回家。在车站前的书店购买《荷风全集》前期[出版]的十二册。前年大船发生火灾时,[这套书被]烧毁了。(1953年6月11日)

偶尔兴之所至会做几句“歪诗”,

春尚浅,和风熏,虫牙穿心痛。

天将明,心数钟声两人行。(1935年3月5日)

在何处,骤雨来临时,吃上凉豆腐。(1935年8月4日)

真炎热,黑糖黏成一大个。(1935年8月5日)

着迷于摄影和棒球(后来还有赛马),甚至经常为了比赛下注赌一把。

用快递给日本工房的木村伊兵卫邮寄用徕卡拍摄的《兵器》。(1933年11月30日)

我想用徕卡去浅草拍摄庙会。(1933年12月17日)

听收音机。中日[队]对西铁[队],2 ∶ 2[战平]之后,第五局,3 ∶ 2,中日[队]获胜。(1954年11月4日)

今天,购买了小田原[赛场的]二十张[赌券]。只中了一道。损失一千五百三十日元。统共获利二千二百日元。(1954年4月29日)(编辑注,这一年的记录中,有大量小津关于通过自行车比赛下赌注的记录,几乎都快要把日记当成账本了。)

喜欢旅行:

这段时间,干完工作后,我便越过天城[山],在莲田里休憩、观赏。在川端康成的舞女走过的线路上,我对这里的街道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旅愁。在这旅愁中有着慰藉我们的共同的东西。我丢下池忠,一个人开开心心地住宿在伊豆汤之岛。(1933年4月28日)

和你我一样会吐槽报酬低、工资不够花:

薪水日的抑郁。

究竟什么时候能够从这种状态下解脱出来呢?有点难以承受之感。(1933年6月28日)

去厂里。

拿到饭钱。五十日元。

拿钱的人也很惭愧,出钱的人估计也很羞愧。(1937年7月14日)

当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肯定少不了各种与电影有关的记录。

这一天,我非常想尝试着拍摄有声电影。(1933年12月16日)

见到高村厂长。[他]从戛纳电影节回来后,[我]第一次见到他。[他]说《东京物语》的脚本很有趣。

五点,观看木下惠介《日本的悲剧》试映。虽然是他的野心之作,但[我]并没有受到感动,[影片]非常粗糙,就如同嚼加了醋的萝卜一样。没想到[这是一部]平庸之作。(1953年6月2日)

回家后不久,山本武打来电话,说要来。过不了一会,[山本]来。说敬三的角色让高桥来扮演如何?我陈述了理由后,拒绝了。敬三的角色,不是他这样的壮汉来演的。制片厂在演员的使用方面,有一种将不合适的人强加在身的做法,令人十分不愉快。(1953年6月9日)

拍摄《茶泡饭之味》时的小津

还有像1960年从2月到11月,对《秋日和》几乎一整年的拍摄记录:

两点,与野田一道前往里见先生的家。商量故事情节梗概。吃晚饭。

先生夫人、静夫在座。喝酒糟。[人们]提出《秋日和》《秋七草》的名字。说着说着,一个父母不同、但像《早春》的故事情节出现。

有人提出让司叶子主演如何。大致方向定了下来,总算放下心来。(1960年2月13日)

半夜,醒来,读剧本。满眼都是描绘粗恶之处,越发感觉到事业之难成。这是生来懒惰之报应吗?还是事业之难成的懒惰呢?不应该忘记初心吧。(1960年9月10日)

今天,佐田第一次在《秋日和》中出场。(1960年9月23日)

榛名山湖畔亭的布景。下起雨来。

原节子的出演就此结束。样片。公司。与原、司在〈钵之木〉聚餐。(1960年9月28日)

《秋日和》公映第一天。三点多,山内打来电话,说票房很好。(1960年11月13日)

在成为日本国民级的导演后,他的作品自然也会遇到一些版权问题,比如1955年6月,小津连续三天记录了《户田家的兄妹》遭到盗播的事情:

今天东京广播从十点五分开始播放《户田家的兄妹》。播放前没有跟我打招呼。(1955年6月27日)

十点十分,听东京广播的“名作影集”的栏目—《户田家的兄妹》。没有跟我打招呼[电台]就播放,我极其不愉快。提起抗议。

傍晚,在镰仓松竹举行晚间放映—《东京物语》。坐电车前往。与野田夫妇、静夫夫妇观看。(1955年6月28日)

洗澡。十一点,广播东京的文艺部部长等三人来。让他们明天起停止播放《户田家的兄妹》。一点,去东京。(1955年6月29日)

小津安二郎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形象,在各种有趣的细节中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而这正是“日记”所独有的优势。比如每年立flag这种事情,“我”会随随便便告诉外人吗:

今年在喝酒方面约束点自己。应该做好工作。

看更多的电影。一定不要太贪心了。一定要注意身体。(1953年1月1日)

每天窝在被炉里,有点运动不足。恐怕又一次陷入头天立计划,当天不实行的状态。赶忙前往镰仓市民座,观看《要塞风云》。平庸之作。十一点半回家。可以说稍微运动了会儿。(1953年1月23日)

以及可能是很多影迷想从小津日记中探寻的,他和原节子之间的关系:

最近,不断传来与原节子结婚的传言。(1951年11月17日)

小津和原节子

其实小津在日记中对原节子的记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提及的更多是两人在工作中的过程,偶尔会有打电话,互相拜访这样的简单文字。但真相如何,或许只能留给影迷和读者们在种种蛛丝马迹中自行揣测了:

在女子中,既有亲密型的女子,也有难以亲近型的女子。从我的兴趣来说,我喜欢难以亲近型的女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显得不是那么亲切、不腻腻歪歪的女子的确可以掩盖其缺点,但正由于此,我拥有了善意解释它的余地。

最终,这两种人都一样,但难以接近、冷漠、顽固的可爱劲看上去具有我所喜欢的 sophisticate 的精神,的确很好—

但遗憾的是,我忙起来的时候,很难对它一一加以善意的解释,极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1933年10月28日)

正如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作家格非说:

如果我们试图捕捉小津在电影中必然有所反映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人生经验,其特殊的美学风格反而会成为一个理解的屏障。《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探讨上述问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小津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教授张芬说:

小津对于“物”的感受异常敏锐:有的是审美对象、有的是食物、有些是词语、有的是印象深刻之物。总之,这些事物在小津看来,都是可以被艺术转化的,他的电影,整体在哲学意义上甚至具有一种把“物”当作本体的实在论色彩。

作为一个事实上对政治意识比较淡薄的人,他试图在这种历史的“例外”时刻用一种冷静、漠然而常态的眼光来构建他的“物”叙事。他在字面或形式上关心的,仍然是食物、风景、及其他可能被电影镜头吸纳的细节。小津用回环往复的家庭主题作为帷幕,模糊地遮掩了那些在日本战后精神史上更为重要而残酷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说:

小津电影中有大量空白大量悬置,通过这些空白和悬置,小津成了影史上最语焉不详的一位导演。他用“无”总结了他的一生。在小津看来,不出问题的家庭状态是所有人都“匿名”,没有人需要扮演自己。用空白,小津彻底反击了蒙太奇语法,实现了影像的反独裁反侵略反扩大。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给影迷、喜欢小津、喜欢电影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件探寻“真正的小津”的最好工具。

可能是最值得收藏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次推出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整个出版周期长达五年,是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文本具有高度的稀缺性。整部《全日记》可以说是一份珍贵而全面的文献,是小津爱好者、研究者的必读之书。由小津研究专家&挚友田中真澄整理文本,严谨而丰富;小津电影及文化学者、知日翻译家周以量精心翻译。

还附有编者对原文的校异记录,小津在日记中看过的或是提到的国内外电影名称、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珍贵资料,小津在几大片厂合作过的工作人员详细名录,小津执导的电影片单(中日文对照),日本出版的小津相关著作,以及编者田中真澄对小津安二郎所有日记资料的整体介绍、编撰思路、编辑过程,对不同阶段小津日记与他的创作之间的认识和思考。

设计家李猛整体装帧设计,构思精妙稳健,高度契合小津安二郎其人其文。将近八百页的精装版,宜读宜藏。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日)小津安二郎 著 田中真澄 编

周以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1月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作者:晶报记者: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