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市“飞地”和第“10+1”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的深汕特别合作区,面临疫情“大考”克服困难,干部群众并肩在“疫”线奋战,加速推动“飞地”经济社会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陆域海域范围广,外来务工人员多、企业项目数量大,基层基础条件薄弱,农村地区防疫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压力重重。
1月22日,深汕特别合作区连夜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设立“一办九组”统筹协调各项防控工作。
“镇镇有人管、村村有人盯、镇村防疫情况时时有人跟。”深汕特别合作区实施疫情防控包干制度,坚持严防严控、群防群治,所有干部下沉一线,区、镇、村三级联动,对辖区内居民全面摸底排查,造册跟踪,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保证包干全覆盖。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说,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重“大考”来临后,所有干部迅速从“包村”调整为叠加“包企”的“两包”。
9位区领导、58名干部包点5个片区和39个村、社区,参与疫情防控排查和督导;107名机关干部挂点114个项目,482名镇村干部包干3000多家中小微企业、个体户,支持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企业和全区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总体部署下,合作区党员干部迅速组建战时队伍,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义工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四支队伍”,发挥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服务作用。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34个行政村、5个社区、187个自然村里,公放大喇叭派上了新用场,成了近期疫情防控最实用的宣传物件。
赤石镇圆墩村村委副主任刘海华说,村里的广播从大年初二开始播放疫情防控信息,除了村广场,还在每条小巷进行流动广播,让大家时时刻刻提高警惕。村民还把微型消防车组装成集消毒、消防、宣传、巡逻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流动服务站”。
“任务召唤,使命必达”。这是鲘门镇卫生院医生王智敏在朋友圈写下的“出征宣言”,疫情发生后,她和同事们在联合检疫点取消前始终没有回过家,吃住都在卫生院,一直战斗在战疫前线。
执勤人员连轴转、医疗物资很紧缺、基础条件较薄弱……来自合作区各条战线的208位一线执勤人员克服困难,严格按照“不漏一车一人”的防控要求,累计完成排查33.9万人次、车辆14.3万辆次,筑起疫情防御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重重严防之下,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新冠肺炎病例“零”确诊、“零”疑似。
如今,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铁建科教大道项目等合作区已复工复产的在建工地和已投产企业,正呈现勃勃生机。为了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一企一策、科学决策”,包点干部当起“店小二”,深入企业收集诉求;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保障重点投资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的惠企“硬十条”,“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有序复工;积极做好用工集中地区和集中企业“点对点”的农民工包车、专车运输服务……
产耀东表示,今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履职提升年”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全面加快产业新城建设,在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的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交出深汕“飞地”农村城市化的优异答卷。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