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南山区桃源街道平山社区中,总能看到一支身穿专业服装的志愿者队伍不停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们来自桃源街道应急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疫情发生后,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区防疫制定 " 作战方案 ",亮出 " 无人机 "、" 定位手环 " 等高科技,助力社区抗疫。
制定防疫 " 作战方案 " 为社区分忧解难
该联合会秘书长叶建华告诉记者,防疫期间,联合会制定了防疫 " 作战方案 " 为社区分忧解难。比如说,为了加强城中村的防控与排查,联合会助力提升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落实 " 楼栋长 " 的责任,协同网格员 " 扫楼 ",挨家挨户上门,将 1000 余栋楼、共计 2 万余户居民的健康状况排查登记在册。同时还为社区搭建可视化应急平台,工作人员上门排查时可以实时直播现场情况,由后台进行管理、统计和登记。
在平山社区工作站的防疫办公室,记者留意到,墙上粘贴的一张长 1.8 米、宽 2.6 米的地图尤为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开展防疫工作必不可少的作战图。" 叶建华告诉记者,面对繁杂的人员排查、数据统计工作,联合会采用 " 挂图作战法 ",编印一张防疫作战图、三份统计表,让疫情排查、统计工作公开化、可视化。而在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各类图表后,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和情况,制定不同的防疫对策。
▲采用 " 挂图作战法 " 开展人员排查、数据统计工作
运用高科技手段 破解城中村防疫难题
" 为了让‘宅’家的居民了解防疫知识,配合防疫工作,在午间饭点时间,我们派出了无人机循环播放科普内容。" 叶建华说道。为实现防控宣传全覆盖,联合会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广播,同时配合出入口检查、地面人员巡查、广播车播放等形式,实现防控宣传、巡查、劝阻、消杀的立体化综合覆盖。
▲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广播,开展防控宣传工作。
除了无人机,非接触式处理、大数据、定位手环、疫情动态预判也是联合会开展此次防疫应急志愿服务的重要手段。叶建华介绍,利用电子通行证、二维码等非接触式的应用方式,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感染可能性,定位手环和应急平台相关联,可以随时将居家观察人员的动态报送到后台,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