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企业在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在工业制造领域;工人短缺、供应链跟不上、人员聚集、消杀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抗疫和复工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在疫情的冲击下被按下快进键?
3月11日,腾讯云、腾讯优图、腾讯研究院共同举办了首场线上数字转型策略会,邀请多位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专家表示,疫情发生后,工业互联网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工业智能化、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疫情正倒逼工业智能化发展
疫情发生后,“新基建”再次被热议。对此,清华大学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程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晨表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工序对接、复工复产等相关情况,许多企业都将系统、设备连入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使复工复产的准确率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未来,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是国家工业走向强盛的重要方式。
腾讯优图实验室工业AI项目负责人黄亮表示,AI在工业领域可以明显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据了解,通过利用视觉AI的算法,腾讯云做了一个缺陷检测的工具,搭建了一套缺陷检测系统,它能替代质检工人,使得面板企业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产生较好的收益。据统计,该套系统能够替代七成以上的质检工人。“像疫情期间,制造企业可能花钱都找不到工人干活,这是AI带来的最直观好处。”黄亮说。
在上海,明略科技为上海地铁开发了一套轨道交通的智能维保系统,该系统在地铁密封的环境下,帮助地铁运营方实时监测空调和通风状况,替代了原有的人工检测,做到及时的维修和响应,可大大降低巡检和提高现场值勤人员办公的效率。明略科学院主任、信息检索实验室负责人、PSG算法中心负责人于认为,将人、机器、设备之间的数据打通,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智能软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做好防控疫情的运维工作。
机器换人是未来工业智能化方向
“疫情也倒逼企业开始放慢前进的脚步,想想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去改变,这给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很大的机会。” 格创东智 OT业务总监&智能装备事业部总经理王贇说。
天泽智云解决方案副总裁史喆指出,疫情期间,工业领域面临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而最大的机遇是倒逼人工智能的快速落地和发展,通过慢慢减少人工的参与,让机器去替代人做繁复的工作。然而当前的智能机器人使用率并不高,协同能力有限。未来,人机协同如何提高智能化、如何更加自然地交互,机器调度等问题都解决了,人机协同的智能机器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机器换人将是未来工业智能化的方向。”王晨说,所谓的机器换人是要用智能化换人,而不是靠简单的数字化、机械化和重复化的劳动换人;机器换人,换的是企业和工厂里有知识、做决策的人,当把这部分人的经验变成了机器,才是真正的工业智能化。他说,机器替代人做决策,要靠多种技术和手段,除了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范畴的学习,还需要运筹学的方法做优化求解,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例如现在机械臂只能在封闭的环境下、固定的位置做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未来希望它可以移动,甚至对车间生产进行控制。
“机器对决策的学习很难,门槛很高,但未来机会很大。工业领域最大的机遇是生产和研发过程的数字化,当前,我们在理解工业智能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王晨总结道。
智能化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经过疫情的洗礼,更多的企业开始思考究竟是该继续投入成本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将一部分资源用于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对此,王晨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和长期的投入,工业领域若想实现智能化更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首先应该先做好规划和咨询,把自己的问题、把企业的现状和方向理清楚,把未来智能化、数字化该怎么落地,对现有的哪些流程还需要再造等问题都想清楚后再进行数字化。
此外,王晨对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也分别给出了建议。他说,大型国有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应该借政策的东风,体系化地去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民营企业,则建议先从点开始数字化改造,以点切入,从点到面,一点点尝试数字化转型比较稳妥;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王晨建议,先别急着数字化改造,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营销和供应链上,见效更快。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