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罗湖探路棚改进入收获季

深政观察
2021-07-29 23:38
摘要

7月29日,深圳市首个棚改项目——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业主开始看房,项目正式迈入回迁安置阶段。

7月29日,深圳市首个棚改项目——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业主开始看房,项目正式迈入回迁安置阶段。

小政了解到,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曾被专家认为是“中国棚改第一难”。

自2016年启动以来,历经协商签约、法治攻坚、规划建设等阶段,最终项目实现了“插花地”片区居住人员9.3万人全部搬离、1347栋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全部消除、规划建设全部如期启动“四个全部”。如今,近十万百姓将梦圆安居。

当时,北京、上海等地专家考察现场,一致认为是“中国棚改第一难”。从全国来看,罗湖棚改项目有3个“前所未有”:

一是棚改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占地约60万平方米;

二是棚改建筑体量主要是未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体量之大前所未有,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三是棚改范围公共安全隐患复杂程度前所未有,3个片区消防安全隐患高危等级达到100%,地质灾害分区评估危险性大,玉龙片区超过61%、木棉岭片区超过56%、布心片区超过51%。

不过,关系到9.3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圳没有退路。

变“第一难”为“第一标杆”

面对棚改面积大、房屋权属乱、人员群体杂、安全隐患重等挑战,2016年4月,深圳市成立了棚改领导小组,罗湖区同步组建罗湖棚改指挥部,并成立了现场指挥部、片区指挥部,下设76个网格,覆盖棚改全部楼栋和业主,形成四级棚改指挥体系,高峰时期投入约3400人的棚改团队。

在棚改模式上,项目采取了“政府主导+国企承接+安置房、保障房、才住房建设”的模式,遴选国企天健集团提供专业服务;

在具体操作上,实行“处级干部包网格、科级干部包楼栋、公职人员结对子”的包干机制;在法治支撑上,组建“政府法务人员+企业法律顾问+外聘执业律师”的法律团队;

在化解矛盾纠纷上,建立区信访大厅、现场接访大厅、片区咨询窗口、棚改服务专线等“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罗湖棚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签约率和执行率?

小政了解到,棚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也是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治理过程。棚改经过3轮全面摸底,召开10场群众意见征集会,研究了170余部相关法律和800万字相关资料,形成168页制度文本设计,充分获取各方信息、了解各方诉求、促进互谅互让。

2018年4月25日,罗湖区“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获得“2018年广东粤治—治理能力现代化优秀案例”。当时媒体对其评价是:罗湖棚改通过务实的补偿标准、严密的组织架构、创新的签约模式以及细致的群众服务,让20多年推不动的棚改一朝实现,变“第一难”为“第一标杆”。

2018年11月3日,“2018年互联网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揭晓,罗湖棚改舆论引导等十大案例上榜。当时专家评价说:罗湖棚改舆论引导找准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共鸣点、人性化和法治化的结合点,以此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有效化解了误读误判的风险,是体现公共治理能力的范例。

03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

今年7月21日,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发布安置房选房通告。7月29日,业主看房活动在罗湖棚改服务中心开启。

小政了解到,项目前期,罗湖区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专线、业主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征集回迁业主的户型设计及户型配比意愿,共设计了21个面积段、57种户型供回迁业主选择,实现了“按需设计”。

截至目前,棚改片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已全部完成,6个回迁安置房地块已全部进入主体建设阶段,第一批回迁安置房已全部封顶。同时,还建设了建筑面积980平方米的棚改展览馆,留住棚改记忆、讲述棚改故事。

棚改项目将建成33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并配建18.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2所学校、5所幼儿园、2处社康中心和3处公交首末站等。区域的建筑、景观融入了岭南建筑文化元素,比如有骑楼、庭院、坡顶、冷巷等。全力打造宜居社区,补齐民生短板。

从“中国棚改第一难”到宜居社区,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为超大型城市治理探路,也为打造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和宜居家园树立了棚改标杆!

(原标题《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罗湖探路棚改进入收获季》)

编辑 吴徐美审读 韩绍俊审核 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外平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